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克服问题的关键环节。应立足现实,紧扣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实际,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具体感人的说理,引导青年大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去伪存真,探求适合自身成长成才的道路,选择体现真正人生意义的价值定位,从而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目标。
2.加强以磨练意志品质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这个问题近年来引起各高校的普遍重视。据上海一家科研机构对50家大型企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的资料表明,这一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自我评价太高,而不愿吃苦耐劳”。所以,克服大学生心理问题,就是要从小学到大学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特别是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刚毅品质,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坚韧意志的培养和塑造。从家庭到学校,都要转变旧的观念,不要再做孩子和学生的“保姆”,不要事事代劳包办,而应该创造条件,为学生和孩子提供锻炼、磨砺的机会。应该教给大学生这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
3.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重视社会实践,强化课外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就目前高校而言,独生子女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相当多的学生劳动观念不强,卫生习惯也不太好,生活自理能力差。为此,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日常生活劳动、义务劳动、生存锻炼、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自己锻炼自己,培养劳动观点。与此同时,通过诸如勤工助学、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双休日假期和休暇时间,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并通过这些,帮助学生准确地全面地认识、研究社会,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他们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呼吁社会转变观念,学校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从社会方面来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更新认识。过去,由于传统历史原因,我们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问题关注、认识、研究是不够的。在世俗的眼里,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科学的青睐,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这种社会现象的转变,关键是转变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他们、嘲弄他们,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者,要有一颗平常心。
从学校方面来说,和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学前班开始抓起,并且始终坚持不懈,贯穿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高校角度来说,一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要贯彻素质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以有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三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一定要做实、做细,心理咨询教师应该由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来担任。同时,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标体系目前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专家强调,除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长远举措外,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目前部分高校正朝着这方面努力。
大学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的兴衰。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负担,而且严重的敌对、忧郁等心理问题往往可能伴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因此.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