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三,重新审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建立虚拟世界的实践干预策略。在网络德育的建设中,要把虚拟社区的与现实社区的管理结合起来,把网络内部资源的开发和网络外部实践的支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使大学生获得直接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尤其是通过网上体验和现实生活的对照,可以使他们更清醒、更理智地看待虚拟世界里的网络生活。
3.教育者缺乏对网络道德特点的研究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性的特点,网络道德不可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第一,网络道德是一种自主自律型的道德。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间接的匿名性、面具化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道德自律就愈发显得重要。是否遵守道德规范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道德抉择,也就是说网络主体自身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但同时也对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网络主体能够分析和把握自由的边界问题。“网络社会”的走向要求个人逐渐抛弃他律型的道德选择方式向自律型道德选择方式过渡。
第二,网络道德是一种多元开放型的道德。自由、开放是“网络社会”的一大显著特点。网络化交往方式拓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冲破了国家、地区、的界限,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方便地进入“网络社会”交流与分享信息,不同的和道德观念、不同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可以在这里交汇,产生冲突、碰撞和融合,从而使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异彩纷呈的特点。
第三,网络道德的监督机制变弱。惩罚、制裁和社会舆论都是现实生活中有效的监督机制。但在网络新环境下,这些监督机制都不同程度地变弱。网络道德惩罚机制的弱化,不利于网络道德行为的形成。当然,在网络环境社会自律作用削弱的情况下,网络教育中自律人格的培养和“慎读”境界的倡导必将是“网络社会”道德良性发展的最终选择。没有人会对“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持有异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网络的化机制尚不健全,网络道德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惩罚机制还没有随着网络和法规的确立而确立起来,不利于网络道德的形成。
总之,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道德主体向更高层次的道德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也为网络时代的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科学地分析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已成为我国高校新时期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