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三,寓于活动之中,变被动接受式教育为主动参与式教育。传统的德育观强调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权威,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惟命是从。而现代德育高扬德育的主体性,主张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积极能动的主体,主张在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德育的主体性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的特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而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工作中,应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网络道德的学习教育活动,使网络道德规范真正能内化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有的高校组织各类以网络道德为主题的研讨会、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些活动都是让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形式。
三、网络时代中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的初步探索
面对知识和互联网的挑战,未来将更加基础化、综合化、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将构建以终身教育为信念的价值观,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整合为特点的教育内容观,以注重学生创造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法观。当今世界以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已置身于知识经济发展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潮流中。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利用网络技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意识、知识含量和技术理性,使学生在网络上能选择到正确的信息,接受正确的信息流和思想教育主旋律的影响,是重构大学生思想道德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用科学的理论占领网络阵地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西方大国企图用西方政治制度、思想、价值观念去支配全世界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思想领域的东西,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对此,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上的主导地位,引导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能否在西方强势文化占据网上主流地位的情况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关键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克服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抵制各种假象的迷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又能代表先进工作者文化前进方向的网络文化,既尊重和满足青年的物质利益需求,又鼓励他们有理性的人文精神追求,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社会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建构全新的教育理念,增加道德教育的科学含量
改变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重构大学生思想道德,应该遵循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脉博,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和束缚,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求新求变,改进教育方式。关注大学生中出现的新思想、新动向,放弃模式化、表面化理念,进行多向性、个别性教育,重在功效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灌输和空泛的理论说教。一方面丰富教育的形式载体,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又符合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发展水平和需要,跟上信息革命的步伐,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方式,加大教育的信息量和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既要继承过去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又要吸收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道德内涵,建立起符合经济的新的思想道德体系,既有高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要求,又有一般标准的良好思想道德要求,还有普通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底线道德要求。
3.规范道德生活,重构大学生精神家园
大学生对多样的现实物质生活追求的同时,也充满着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他们向往一片纯净的生存空间,但是,网络时代中的文化环境污染、丑恶现象等却降低了大学生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必须从根本上铲除不道德现象滋生的土壤,营造公平、公正的校园环境,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消除产生思想问题的因素,竭力遏制威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社会因素,使青年的成长环境尽可能得到净化。一方面清除不良文化现象,堵塞一切可能对大学生产生毒害的文化渠道,加强校园文化网建设,建立能传播正确、积极、健康交互信息的“红色网站”、“德育网站”等,在网络上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规范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摈弃那些有失偏颇、游戏人生、挥霍享乐等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提倡对真善美的追求,通过媒体大力宣扬科学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健康的、文化品位高的精神食粮。再次,提高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创造良好的人格示范环境,贯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书育人、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使大学生在启迪智慧、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人生真谛的洗礼、科学精神的熏陶、创新思维的激发,在真善美的感染下,精神有所归依,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
4.与法制建设齐头并进,建立扬善抑恶机制
和道德作为上层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道德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觉悟,激励情感,强化意志,增强责任感,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形成行为的内在动因。法律则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凡是在法律力量达不到的地方,就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从道义和社会舆论上去谴责那些不道德、不正当行为,从人们思想深处去认同良好的习惯和风尚。因此,既要发挥法律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教育引导和自我启发效能,又要发挥法律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强行规范和约束作用,寻求道德建设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建立扬善抑恶机制,如组织认可机制、测评机制、典型示范机制等,把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各项奖惩措施挂钩,通过评比优劣互相取长补短、存善去恶,依靠典型的影响,提高道德评价能力,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此外,还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消除社会腐败和不道德现象,提高文明道德程度,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