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素质 大学生 网络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网络道德教育舆论引导、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大学生网络研究、健全制度建设、树立德育典范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一、加强网络德育,坚守思想道德教育阵地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就加强网络建设和提出了五项要求:一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决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秩序,切实维护文化信息安全。我们要按照这五项要求,加强报纸、广播、、网络四种媒体互动,形成整体合力,构筑并依托网上宣传体系,积极开展网上宣传活动,掌握宣传主动权。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
从理论上讲,网络传媒的大容量和传播技术的特点使任何人在网络上传播信息都成为可能,从而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因而,专业媒介的站点仍是大部分人的首选和眼球聚集点。另外,网上的信息太多太滥,更唤起人们对高质量的可靠信息的需求。实际上,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信赖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传统媒体网站无疑具有这种让人们信赖的权威性与品牌优势。因此,高校必须坚守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注意借鉴国内主流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努力建立具有主流导向作用和吸引力的权威网站。
高校德育的根本价值诉求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诉求实现的基本前提是高校德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顺应大学生发展的要求并得到他们的认同,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牢固树立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战略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网络化是思想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大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方法和手段,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牢固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识,增强使命感、紧迫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程来抓,变封闭性、静态性思维为开放性、动态性思维,不断吐故纳新,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明确方向,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工作方法、经费投人等进行深人的研究和全面的规划,做好推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部署。
2、依托校园主题网站,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在校园网上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主题突出、目的明确、方向正确、特色鲜明的网站。要建立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忱,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红色网站”。要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创办特色鲜明、贴近生活的栏目;要针对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辟网上专题论坛,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加强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才和资金保障。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长效性,必须在、物力上加大投人。一是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组成由宣传部、教务处、团委、网络中心、思想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教师等组成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网站的建设队伍,成立策划、技术、美编等小组,联合攻关,精心策划、设计和制作,保证网站内容的系统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在网络空间的作用。三是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要培养既懂思想政治又懂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水平。四是聘请有一定网络技能的思想理论课教师和有一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的网络辅导员。五是加大投人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加强高校教育,提高德育影响
高校道德教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加强。
1.加强校风、班风建设。作为独立个体的大学生被笼罩在班风、校风所构筑的软环境中,他会本能地适应环境,尽管“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但模仿和从众心理会起作用,高校这个大环境的确给学生的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班风、校风一定要纯正,不够纯正的要改进,已经纯正的要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