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笔者的授课过程中,同学们较好地应用了哈贝马斯的学生戏剧式行为理论。为了做好《阿拉比》的上台演示陈述,有的同学查阅了大量的乔伊斯和意识流的背景资料;有的把小说改编成戏剧并进行表演。戏剧式行动使学生根据小说上下文营造真实的情景,采取了word文档、ppt课件、flash动画、配乐朗诵等等方式,尽可能逼真地再现书本内容。通过借助视频、动画和网络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和密度,也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视听效果,更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目的语的移情能力。观看《阿拉比》演示陈述的观众也十分踊跃,纷纷谈及自己成长的经历,分享成长的喜悦。戏剧行为“既不是孤立的行为者,也不是某个群体的成员,而是互动者,他们相互形成观众,并在各自对方面前表现自己”。这样演示汇报变成了演示者与同学们问的互动,而演示者和同学们因为身份的相同,容易突破师生关系所造成的疏离感,更能保持精神的独立,自由运用知识,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Dublin和Olshtain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一门课程的成功与否及成就大小并不在于学生在期末时知道了多少,或者他们能用这门做些什么,而是取决于他们作为语言学习者所获得的独立性的多少。”
3.规范控制的行为与学生社会化的培养
规范调节的行动,即一个群体的受共同价值约束的行动。规范控制的行为与社会世界相联系,是行为者以群体的共同价值、规范作为行为取向,严格遵守那些由个体组织起来的群体所具有的价值期望的行为。“社会世界是由规范语境构成的,而规范语境则明确了哪些互动属于合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方面”。教师和学生间主体间交往的目的,最终是促使学生这一个体的社会化,学生首先适应了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才逐步社会化,从而从个体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
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幼稚与成熟两者交接的关键时刻,如学习《阿拉比》,要让学生明白“进入社会、长大成人就必须经受得起各种挫折”。结合《阿拉比》的教学,笔者就“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同居现象”等热门话题对南京学院2002、2003、2004级3个年级6个班进行了,结果是15赞成、35反对、50中间。赞成派认为现在是全球化的年代,大学生性方面也应与国际接轨。性压抑更可怕,与其压抑,不如正视生理或上的需要。反对派认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同居有悖中国传统,而且会对学业有影响,涉及到伦理、等问题。中间派认为同居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在两人的感情已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讨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观点倾向于中间派,反映出他们并没有彻底弃绝价值中的礼义廉耻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人生态度做了适度的灵活调整,对别人的同居现象持宽容态度。这说明学生在逐步适应社会化的转变。笔者由始至终参与讨论,认真记录,然后做好评述,并指出当今时代中西伦理观不同,但避免简单地用“对”和“错”给出结论,使教学成为提出问题、激发思维的过程,学生在一个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完成文化知识的构建,并理性地思索享受与道德责任的关系,使身心都健康地成长。
4.交往行为理论和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激发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可将师生关系上变“主一客”关系变成为“主一主”合作关系,将学生看作独立人格的主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共同分享阅读经验。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也就变成了一个不断有新的意义加入的动态过程,从而达到作品与读者真正意义上的契合。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条原则“对某部作品的正确理解并不仅仅只有一种”,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当成对一部作品唯一可能的理解,而且“如果教师自己对这部作品抱有怀疑或者疑惑态度,应在适当的时候,坦诚地告诉学生,这样反而能促使学生与教师共同运用所需要的知识来讨论并解决这些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