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在中国兴起以来,网络在话语方式上体现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用语的鲜明特点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网络语言的兴起与发展,并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的话语方式反映了国人的意识觉醒和文化信心重建
论文关键词:网络;话语方式;文化
一、网络话语方式简述
自互联网在中国兴起以来,网络语言便以一种崭新的话语方式迅速占据了网络世界,并积极从传统话语方式那里抢占领土。网络语言对言的影响,从最初引起“人神共愤”的破坏作用到渐为“人神”接受但仍被蔑视的补充作用,到现在对传统话语方式形成挑战并占据一定优势的反哺作用,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的附着物,初从国外引入时,理所当然地带有非本土特征,具体表现在对、数字等“新语言”的过度引进和简单模仿。比如,表示对帖子关注则用“lp”,表示“谢谢”则用“3ku”,表示“再见”则用“886”。这些表达方式伴随着互联网内外对信息产业的极大热情,泛滥一时,引起了学术界和维护母语纯洁性支持者的激烈反对。
第二个阶段,网络语言在创新方式上继续保持着非主流、反传统的特点,但也开始注重其通用性,以满足网络世界中不同群体的沟通需要。一些盲目引进的表达方式被逐渐淘汰,而更多带有中特色的表达方式则方兴未艾,网络语言开始赢得接受:比如,从“email”到“伊妹儿”再到“电邮”渐次必替,从“waiting”到“等待jng”再到“等待叶1”的悄悄演变,等等。
第三个阶段,外语和数字等舶来的网络语言继续退缩,本土化的表达方式占据网络话语方式的主流。随着网民注意力从单纯娱乐向关注社会的转移,网络语青开始求对社区、社会的影响。2008年,围绕四川大地震,“不抛弃、不放弃”一语说尽人民群众对抗震救灾的军人的崇敬之真情,“范跑跑”一阋尽网民对在地震中罔顾师责、抢先逃命者的讽刺调侃之能。而2009年伊始“躲猫猫”一词则用戏谑、反讽之手法,表达了网民对有关责任人侮辱全国人民智商之言论的谴责。这些网络用语,以其独有的话语方式,借助网络的强大影响力,迅速推广开来。
二、当前网络话语方式反映了网民对意识的觉醒
(一)语言体现文化意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如果一个,或者一个社区,注意保护并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努力首先就体现在语言方面。日本语所呈现出来的新生态,就鲜明地支持了这一点。虽然年轻人对欧美文化抱有极大热情,却并没有忘记本传统文化:日本语虽然借鉴了一些拉丁字母和西方语言成分,但对于使用片假名拼读外来语(如单词start写成灭夕一卜)、用平假名做本族语的书写体系(如“电话”写成尢扣,“”写成L;:尢),日本国民有着高度共识。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区,经历了长时问的殖民统治和文化同化后,加之有复杂的民族构成和宗教派系,非但无从认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所在,更难以在保护和继承发扬方面做出努力。印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对于这样一个民族语言(该国国民对什么是其民族语言也有争议)不是通用语言的例子,想从其网络语言中考察其文化意识,似乎不和。
(二)网络话语方式体现了网民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
求真务实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网络用调侃戏谑的语言发扬了这种探究事实真相的倔强精神。网络语言是从现有媒体帝国的岩缝中艰难探出头来方才见得阳光的。作为现有媒体帝国霸占不到的角落,网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与之截然相反的话语方式和叙事风格。当现有媒体帝国依然用僵硬、呆板的官腔官调和早已没有丝毫生命征兆的语言喋喋不休地重复那些千篇一律的,早已不是新闻故事的时候,网络已开始用另外一种话语方式披露那些故事背后的新闻。当现有媒体帝国还在为“与国际接轨”大张旗鼓时,网络上早已开始对这种谄媚的言论背后一小撮人出卖民族利益的真相进行揭露和挞伐。比如,现有媒体帝国报道了一位十三岁女学生对网页不良内容“很黄很暴力”的评价后,互联网上便出现了“很……很……”的句式,对传统媒体为新闻当事人设计台词的虚假报道方式进行了讽刺,例如,“很好很强大”、“很傻很天真”、“很丑很猥琐”、“很假很骗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