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论从性别视角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

2015-11-15 01:00
导读:1.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

    1.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往往与女性的性别角色联系在一起,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往往蕴涵着对女性性别角色的理解。表现在学生的思想实际上,有的女生以嫁个好丈夫,建立小家庭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满足于小女人的情调;有的女生盲目追逐时尚,过分追求女性的外在形象;有的女生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

    为帮助女大学生摆脱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认识中的迷茫,有必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性别视角的拓展:(1)引导学生认识女性要摆脱传统束缚,从思想上解放自身,这是女性走向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基础。现代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应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2)引导女大学生抛开个人、家庭的小圈子,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抱负相结合,帮助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女性发展的空间和领域越来越大,发挥能力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应引导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脚踏实地实践理想。上述内容是在真实反映女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设计的,因而针对性强,易于学生认同和接受。

    2.观教育

    女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和人生目标的完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石。建议在现有德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中华女性传统美德的教育,通过开发利用传统德育资源,创新德育教育,把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女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信念。

    中国传统美德是诸子百家道德思想的精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精神、情感和礼仪的总和,是形成和发展新道德体系的源泉和基础。学习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能提高女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其健康人格。具体从以下方面拓展道德观内容:(1)引导学生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正确看待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坚持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相统一的立场,对传统道德规范作出现代的诊释和价值提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其中蕴涵着的优秀传统。(2)认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华女性具有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夫妻相敬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女性在职业发展和自身幸福生活上所需要的优秀道德品质,应当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些有助于培养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女性人才,极大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涵。

    3.婚恋观教育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女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影响,女大学生在婚恋观上呈现传统思想和开放观念并存的现象。一方面,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郎才女貌、相夫教子等传统性别观念仍然根植于她们的观念中,如有些女生把做贤妻良母视作人生的全部追求;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变革也使得一些负面问题突出,如恋爱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校园中的“毕婚族”、“急嫁族”等现象,影响了女大学生对人生更高目标的追求。

    现行教学内容简单、滞后,必须结合性别特点进行创新,增加性别视角:(1)引导学生认识婚姻并不是女性人生的全部,激励女大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人生。(2)引导学生协调好学业与爱情、事业与婚姻的关系,学习和提高爱的能力,激励女大学生不断进取。(3)引导女大学生学会扮演好未来的家庭角色,倡导建立两性并驾齐驱、比翼齐飞、相互帮助的伙伴式的新型婚姻关系。(4)把性生理知识、性知识、性健康知识和婚恋道德有机统一起来,纳人课程内容,引导女生在恋爱、婚姻中要学会自我保护。上述内容,可以帮助女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爱,学会如何爱,为将来缔造幸福的婚姻打下良好的基础。

    4.心理素质教育

    拥有成功的人生定位,要求女性必须具备豁达的心胸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再加上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性别偏见,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及自我认知,导致其在心理、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出现困惑和不适应,存在自卑、依赖、敏感等不良心理倾向,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的比例较高,学习、认知、交友、就业等方面出现障碍等。

    针对女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现象,结合性别特点,深化教学内容:(1)从性别视角关注女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剖析自卑、依赖、敏感等心理特点并不是由女性的生理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影响的结果,是性别刻板印象在心理方面的体现,是完全可以改变的。(2)引导女生恰当地评价自我,悦纳自我,纠正自身的性别偏见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正确认识两性差异,形成积极、理性的心态。(3)重点开展自信心和意志力教育。剖析自卑对女性的不利影响,它使女生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在机会面前不敢竞争,限制了女性潜能的发挥。开展意志力教育,克服脆弱性和依赖性,树立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品质,增强心理承受力。性别视角的分析和讲解,可以为女大学生认识女性的心理现象提供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

    5.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的任务。现行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女大学生对法律的特殊需求和帮助,滞后于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女大学生迫切需要法律为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法律部分的教学内容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法律不仅是统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事务的工具,同时也是建构两性关系的重要工具。应当加强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追求两性权利的平等。(2)介绍《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我国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体系。了解《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第一部以保障女性权益、促进男女平等为宗旨的基本法,明确女性的各项法律权利。(3)在相关部门法的讲解中,增加有关对女性权益保障的法律规范的介绍,如《》中侵害女性权益的犯罪行为、《》中涉及女性婚姻家庭权益保障的条款、《劳动法》中对女职工劳动权益的保障等内容;(4)注重提高女大学生的维权能力,教会她们掌握维权的途径和方法,强化自我保护。

    可以预见,未来社会将给予女性更多的展示才华的舞台。探索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别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上一篇:浅谈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