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从高校知识女性发展的困惑看社会性别教育(2)

2015-11-16 01:47
导读:(一)开展性别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要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两性的和谐发展。以往的传统教育,忽视了社会性别教育,使很多人

      (一)开展性别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要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两性的和谐发展。以往的传统教育,忽视了社会性别教育,使很多人在获得较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并没有获得必要的社会性别知识,更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性别观念,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社会性别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往往根据传统的社会观念看待两性关系,来解释现存的现象,如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等。社会性别观念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使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和评价两性关系,用性别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已经被规范化、体制化了的性别角色模式,重新审视以这种性别角色模式为基础的、渗透到、、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性别歧视现象。知识女性面临的种种冲突,都可以从社会性别教育缺失中找到答案。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建立科学的性别观念的时候了。我们要通过积极的努力,把社会性别意识纳人到主流意识领域,逐步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消除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在全社会树立起全新的性别理念。

    (二)社会性别教育的主要内容

    1.性别差异教育

    社会性别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的,其涵义为:承认男女两性之间存在差异,即生物差异和社会差异;生物差异不是造成两性角色及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和文化因素才是造成男女角色和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人们现有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不是自然的产物,其中带有很多不平等因素,必须改变。

    在开展社会性别教育时,要特别注意指出,早期的性别概念带有比较强的女权主义的特征,理论上被称为本位主义的女性视角,强调女性要和男性一争高低,一定要事事平等,甚至比男性还强。这是一种对立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是一种性别局限。而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关注性别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超越了男女两性对立的模式,不单是研究人类中的某一性别,而是放眼整个人类社会制度,寻求男女两性和谐关系的根源。

    2.女性性别优势教育

    长期以来,在中外与社会文化中,女性是被视为弱者而存在的。不可否认,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是永恒的存在。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所处的文化、社会观念抑制了女性的能力的发挥,贬低了女性的社会价值。从生和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女性的诸多优势:

      女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大自然虽然没有赋予女性强壮的体魄,但给了女性更长的寿命,据,男性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女性的抵抗力、忍耐力、毅力均高于男性;许多研究证明,女性具有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力,直观能力更强,对事  物的观察力更为细致、具体、敏锐和准确;女性一般较男性更善于言辞,沟通能力较强,在视觉、听觉、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均高于男性。高校知识女性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女性的这些性别优势都为女性的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女性潜能开发教育

      既然女性具有如此之多的优势,而现实中成功  女性的比例却远远低于男性,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  女性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高校知识女性的巨  大潜能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要通过社会性别教  育,使女性充分认识到自身潜能和优势建立自信心  和责任感,增强“独立意识”,将自身的生理和优  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社会也应创造女性潜能开发的必要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女性潜俞和优势,使  那隐性人才变为显性人才。

    (三)开展社会性别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

      1.高校应成为社会性别教育的主渠道

      在我国,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女性学、社会性别等课程,如黑龙江大学,在本科生、留学生、本硕连读等学生中开设了女性学课程,较为系统地讲授了两性的生理、心理差异,社会性别等基本理  论以及女性潜能的开发等知识,受到学生的欢迎。  高校知识女性在这方面的努力,必将开辟全社会性  别教育的先河,为在全社会开展性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开设女性学的只是部分高校,普及率还不高,女性学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广泛开展社会性别教育与培训

      由于以往社会性别教育的缺失,对于社会各层  次、各类型群体,最现实的办法,是进行广泛的社会、性别教育与培训。这种培训绝不仅限于女性,也包  括男性,不仅限于学生,也包括各级领导和各类人群。通过培训,普及社会性别知识,提高全社会性别意识。各级领导要从关心、帮助、鼓励女性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成才规律,充分搭建女性职工教育平台,建立妇女保护机制。各级工会、女工委员会以及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女工之家”的作用,在做好女职工的贴心人和事业上的帮扶者的同时,承担起社会性别教育与培训的职责,科学设计教学计划,采用适合职工特点的教育形式,达到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社会性别意识的目的。

    3.建立各方面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社会性别教育绝不是一时的应急教育,也不是单纯的女性教育,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关系到女性发展、两性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问题,是关系到下一代的教育与的兴旺的大问题,各级领导决不可等闲视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级组织、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从治本人手,建立起各方面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从家庭这个薄弱环节人手,突破小学、中学这一社会性别教育的盲区,实现社会性别教育从小抓起,建立家庭、中小学以及全社会的各种教育原则和规范,加大投人,坚持常抓不懈,努力实现在两性和谐基础上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上一篇:浅谈多元主义方法论之于创新中医药教育模式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