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新时期高校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复杂的矛盾,作为大学生思想主渠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认清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矛盾;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减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只有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矛盾
1.高扬思想理论与负效应之间的矛盾
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张扬个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发达的强势优势仍在凸显,阵营的缩小和逐渐采取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经济、政治、交往的增加,模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的确立,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有效认同,增加了大学生接受社会理想教育的难度。从国内形势看,经济环境所引发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产生怀疑,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使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不信任感。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受到消极影响,产生政治评价的偏激和信仰信心的失落。对理论教育很难接受。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知识供给与大学生需求结构脱节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性存在模糊认识。有40%的被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没什么用。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方法论的树立起了很大作用,这一点是学生们所认同的,但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本身,学生持淡漠态度,反映了在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学生们在、认识以及行为上具有世俗化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教育目标模糊不清,内容陈旧重复,教育方式方法单一,质量评价不科学,教育效果欠佳,知行脱节,造成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需求不足。调查发现,大学生将理想和信念列入需求结构的仅占9.2%,排在整个需求结构中的末位。这自然就谈不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仰了。总之,大学生的需求结构反映了他们的主体需求的状况,大学生对自身利益过分关注的功利性主体需求特点冲淡并进一步弱化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的内在主体需求。这是影响高校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性因素。
3.社会主导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价值选择的错位
高校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是社会化的最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高校大学生最需要明确的、科学的、稳定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但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国门洞开,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元价值观与西方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冲击。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失去了原有的神圣和辉煌。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迷惑并产生轻信,从而导致价值选择和判断的混乱、失误以及社会理想确立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