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2)

2015-12-18 01:26
导读:三、高校思想工作的目标从性目标向重视个性化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包括社会化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社会化目标意味着大学生要成长为符合一

  
  三、高校思想工作的目标从性目标向重视个性化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包括社会化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社会化目标意味着大学生要成长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和社会要求的人才,体现了目标的共性、普遍性和共同性。个体化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思想的个性化发展目标,体现了教育的特殊性与差异性。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社会化的目标是个体化目标实现的条件和主导因素,个性化目标是社会化目标的基础,是社会化目标的促进因素。很难想象一个与整个社会发展目标相背离的个体化会有多大的空间,同时,扼杀了个体化的目标则是教育的目的相背离,从而会导致社会化目标的泛化和空洞化。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侧重其社会性,这种目标是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同时也是社会单一性的反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成熟,社会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学生的自身要求与自身定位多元化、选择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化目标凸显。对学生的个性化目标的尊重与重视无疑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越来越兼顾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目标定位要求,突出个性化的目标定位。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一是尊重差异,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与选择环境;二是注重有个性的创新人格的形成,为学生按照个性的特点规划自己,超越自己提供条件和制度安排,给每一个人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三是对于不同的个体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从单一化向融入人文教育的转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环境中一个大系统,那么,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密切相关性。一方面,政治思想与人文思想存在着内在的相通性;另一方面,政治思想无时不刻不是处于人文思想的氛围中,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应该体现的就是人文精神。人为地割裂两者的关系是错误的。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育,似乎谈人文教育就是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和意识形态色彩,谈人文教育就是讲温情和人情,而不讲阶级性。所以,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表达乏味、教育模式僵化,最主要的问题是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教育的失败。其实,失去了人文关怀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与根基。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要培养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空洞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成长在一定时代和实践基础上的人,是有着丰富内心世界,有着健康的人格特征,个性鲜明的人,也应该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懂得人文关怀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是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寻找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全面发展的道路和真正的精神归宿。”,“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则是相对注重对发展人的感性、情感和个性的独特价值的挖掘,强调人的思想、意识、情感等属于主体范畴的因素对于客观外在的制约,以及对于物质利益的精神超越性”。一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乃至人的合理需要。这样的教育要体现出人性化、生活化与幸福感。坚持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生活化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平凡生活;幸福感不仅要关照人内心的幸福,还要滋养其社会性幸福感情,使人成为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的、高品位的、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另一方面,重新定位的目标。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是什么”的追问也引发更多思考,高等教育从整齐划一的模式向尊重个性的转变,从谋生的预备期向人文精神培育的转变体现了高等教育目标的根本性的变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人文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实现两者的内在统一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人文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环境。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在单一的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也是封闭的。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破除原有的封闭性的思想政治文化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并且逐渐认识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知识界开始的文化争论其实是中华民族面对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文化反应,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是中国文化中发展起一套与人类普遍价值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即一方面使人类的普遍价值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要素,另一方面使中国文化的某些要素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内容”。与此相适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们也开始从学理上探讨学习、借鉴西方文明的问题。《理论的探讨伴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在经历了恐慌、惧怕——盲目崇拜、全盘吸收——有选择吸收和借鉴的过程后逐渐走向成熟与理性。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文化交流与文化碰撞的挑战和冲击,我们要正确看待“意识形态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现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事实。因此,“积极探索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是现实的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其实意味着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更加开放。
  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由导向向主导的转变。主导指的是引导和选择的主要方向、方面和重点,导向具有排他性,主导则有对以多样性的兼容意义。主导是对多样的主导,没有多样就无所谓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主导就是扶正了个体多元精神需求中的误区和偏向,促进多样性精神需求的健康发展。同时,主导性与多样性也是统一的,主导性源于多样性有又高于多样性,制约多样性的发展方向。多样性离开了主导性就会陷入无序发展的混乱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多样性选择时应该体现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上一篇:简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转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