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九、“人是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的理论规定着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
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依赖于社会,社会制约着个人;同时,个人也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改造着社会,推动社会的前进。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规定着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
第一,从高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来看,是培养大学生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能力,要发挥这种能力的作用,大学生就要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正确处理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从高校德育工作的来看,高校德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既可是班级系、学校、家庭等小环境,又可以为社区、国家、世界这样一个大环境,什么样的环境决定和制约着大学生沿着什么样的社会目标成长,所以全社会都要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三,从高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来看,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对社会具有能动作用。大学生具有自主性、自为性,是将来从事复杂劳动的潜在劳动者,他们的发展,规定着高校德育工作要为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挖掘大学生的智能、开拓大学生视野、训练大学生的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品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服务。
第四,从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过程来看,高校德育工作是处理大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一是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关系,其二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三是个人作用与群体作用的关系,其四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其五是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其六是个人与社会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等关系,一句话,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
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归宿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埋葬,建设社会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在私有制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财富被剥削阶级垄断和把持,成为束缚和奴役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工具,从而成为一种异已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而大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生产资料为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社会主义社会为人们在各个方面发展自己提供各种方便,使较多的人第一次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因此,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才能使人类得到最终的解放并且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2—223页。)而这种全面发展的新人,是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情操,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严明的纪律意识,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具有多种劳动技能和娴熟的劳动技巧的身心健康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自然赋予人的各种潜在能力素质的充分发挥,包括人的社会关系、个性、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了使人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除了社会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全面发展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这些根本条件外,最重要的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把热爱生产劳动看作是人类的美德,强调要把“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0页。)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高校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0—781页。)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归宿。
第一,高校德育工作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学生,让他们成为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强大力量。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