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国化的新结晶。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内在意义,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持续性良性关系的问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旨之一。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理论结晶。它回答了在新时期,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和理念,建立什么样的社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头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我国政府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建构原则、特征和意义的界定。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源起和内在意义,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持续性良性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处理人的目的、活动、存在和发展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持续性良性关系问题。“马克思认识到人们在‘感官方面’是与自然界镶嵌在一起的,人的实践总是在人的创造目的与非人的自然之间起中介作用的。马克思以强调外化总是发生在物质的自然界当中而超越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因此解放自然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另一基本方面”。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思想含有基本的可持续发展取向,解放自然即是自然不再作为被人剥夺和利用的对象,自然不再作为与人对立的对象,自然得到了和人一样的持续良性的发展和沿存。
在时代以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不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主要问题,它至多只是关于人自身持续的生产问题。自13—14世纪,资本主义在意大利萌芽之后,一种渗透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工业扩张趋势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推到了和现实的前沿。人类从来没有面临过这么多和这样严重的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矛盾和问题,人类活动引起污染、温室效应、气候灾害、居住条件恶化、人类自身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等,在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的由人违背自然规律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而导致的灾难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在于人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因此,一种关于人和环境的理论在全世界范围都发展了起来,比如雷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面,就表述了她对工业废液和农广泛污染生物环境,导致生物灭迹和人类疾病的事实的愤慨;这样的思想者很多。然而,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在自己的著作中深刻地提出了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明确地表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
在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论述中,有这样的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诞生。“从一般意义上,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它首先是体现人自身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其次是社会关系的可持续的和协调的发展,最后是社会整体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即涵盖整体的历史性持续性发展和个体的持续发展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行进的正确理论轨道
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于西方工业化时代的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例如工业污染、植被破坏、过渡采掘、居住条件恶化等问题。党中央在现实状况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提出了指导建设良性展开的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