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
2016-01-04 01:03
导读:四、传统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国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尚书》中提出的“以公灭私
四、传统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国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尚书》中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中强调的“举公义”,贾谊《治安策》中提出的“公而忘私”,以及广为流传的“岳母刺字”等中华的爱国故事,都强调着一种为国献身的精神。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在中国传统中,历来强调公私之辨,把“阔然为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基本的价值理想,并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朱熹曾说:“凡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朱子语类》卷十三)“公”的核心就是去掉私意,“背私谓之公”。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也就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也历来被看作是“大节”,崇尚节气,讲求情操,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源泉,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各民族人民都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陆游、前仆后继抵御外族入侵的杨家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的杰出代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杰出的爱国人物的熏陶,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帮助其修养“为天下立功,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品格。当今,由于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中缺乏明确的目标,理想人格失衡,一切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至上追求,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体会。加强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公而忘私的价值取向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悠远,积淀和蕴含着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大学生人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锦花,杨宇宁.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0).
[2]余国政,彭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黄石理院学报,2005,(2).
[3]余吉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2004,(3).
[4]李伟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