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以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为主,改革教学方法
2.1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营造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问题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精心准备、反复斟酌,教学内容要有弹性,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绝不能照本宣科。通过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教学条件,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智力潜能。
由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能力。具体来讲有两点:首先,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把基本理论转化为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但自己马上又提供了确定的答案,这种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思考的做法,显然与我们的最初设想相违背。因此,教师的任务应是启发、设疑、引而不发。同时,决不要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在学生的面前坦率承认自己的不足,从而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这种平等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励思考、不怕出错的气氛大有好处。其次,要注意创造十分自由宽松的探索问题的,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正视和重视讲课过程中即兴的提问,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多么荒诞可笑,或离题万里、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因为,如果要求他们提出的问题必须都有创意或都很成熟才能发表,事实上就等于取消提问、质疑。如果教师能从这些荒诞可笑、离题万里的提问中巧妙地引入当堂课程所讲内容,那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尖锐,有的很新奇,在这些情况下,教师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面对学生尖锐的提问,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直至解决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通过认真思考,下次解决。这样既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又最终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2.2鼓励个性发挥,从思想方法上加以指导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更要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个性,使他们各有专长。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因材施教”,爱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在个性问题上的陈腐偏见,把培养积极进取各具特点的个性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喜欢提一些很尖锐的问题,甚至“出格”的问题来“难为”老师,这时要冷静面对,认真思考,引导他们用所学理论来分析、理解;对其中有见地的观点应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究,这有助于他们理解所学理论,并运用理论解决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把自己在生活和学业中遇到的问题告诉教师,希望教师给出出主意,教师应该充分重视,结合实际给予认真指导。
2.3以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改革命题考核方法
改革命题考核方法,即改变以往的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命题考核方法为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为主。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敢于接受挑战,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