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

2016-03-17 01:00
导读:2.2 语法案例 注重语义表达,而则讲究文法的正确。基于这种差异,让西方人去写出想中国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2.2 语法案例
  注重语义表达,而则讲究文法的正确。基于这种差异,让西方人去写出想中国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样通篇没有动词的诗词很困难,而中国人也往往注意不到“I get up early every day.”和“I got up early today.”中因时间不同而需要使用不同的动词形式。
  2.3 思维案例
  “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think again.”如直译为“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再想一想吧。”按照汉语思维习惯与原文相符,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下英语习惯表达的特点,而没有将原文的意思完全出来。应译为“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那你就错了。”
  英汉两种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中生在英语学习中面对的最大难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学生尽力避免以本族语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解释现象,学会用英语思维去构建句式,最终使学生自觉地顺应英语语句结构,从而用英语思维。
  
  3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能力,也是一种现代理念在多元化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可视作微观层面上的一种世界观、观、文化观和社会观。众所周知,美国既是一个移民国家,又在海外不断扩张,移民、驻外人员和军队都需要了解和适应当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跨文化交际学应运而生。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政府机构、情报机构和军队首先对涉外人员实施跨文化交际培训,后来又逐渐演变成大学里的正式课程。随着各领域国际化进程的急速推进,跨文化交际培训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人们也逐渐注重强化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大学也开始教授这类课程,它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也可视作宏观语言学,有些专家称之为文化语言学,它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在国内,很多学生爱学英语,却无视、漠视、轻视英语赖于存活的英语文化。从跨文化交际学视点看,就是缺乏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a lack of sensitivity to and awar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脱离来学或教语言是学不到或教不到语言精髓的,也是违背语言的自然属性:跨文化交际为了跨文化交际。

  要做到语言得体,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由于缺乏文化能力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失当或失体的例证不胜枚举。如restroom这个英语单词仅从表层去理解,是“休息室”的意思,但在美国英语中就指“厕所”。在物里,休息场所应用lobby或lounge。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存在方式。它的表面凝聚着,深层积淀为文化(中国语言里复杂细腻的“堂”“表”亲之别源于亲情裙带观念;英语中涉及“牛”,ox,bull,cow,calf,buffalo,cattle,beef,veal,butter,milk,cheese等,从中可见牛在西方人生存环境中的地位。)可见,外语能力不等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外语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因素导入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融合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可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2)注解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知识文化加以注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特定含义的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如历史性的课文内容要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背景等的内容。
  (3)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成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4)比较法: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对比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本民族的习俗。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5)专门讲解法:当讲到历史剧、小说、等作品时,对其中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的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事件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其中人物的变化过程。
  (6)文化讲座法:定期、限时、有的放矢地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比如第一阶段开设“英国概况”,第二阶段开设“美国概况”。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于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7)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如“Throwing the sledge”(链子球),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可以对此运动得到更直观的认识,配合对游戏规则及历史渊源的讲解,学生便可对其文化环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而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只有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文化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外语教学中适时导入跨文化的内容,就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修养和中外文化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有利于避免脱离实际的的死记硬背,符合与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从而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汉英语用差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2] 霍尔.无声的语言[M].侯勇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上一篇:简析加强当代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