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简析基于“不言之教”德育方法论的高校德育工

2016-03-17 01:0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简析基于“不言之教”德育方法论的高校德育工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德育的本质是实现被者悟性认识的提升和

  [摘要]德育的本质是实现被者悟性认识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因此,德育的基本方法就决不能是灌输和说教,而只能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不言之教”来推进德育工作。在具体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的要抓住两个要点:第一,以校园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德育工作;第二,以师德建设为保障,推进德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德育校园 文化建设 师德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德育为先”的重要理念。然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政策,我们发现尽管德育正在努力服务于与,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今天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导致社会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的沦丧和道德教育的无力。所以,在确立了德育为先的目标之后,关键就是如何解决德育方法和途径的问题。

  一、德育的方法论:不言之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不在于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将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传递给被教育者不是通过理性认识,而是通过悟性认识。感性是感觉上的认知,理性是上的抽象与,只有在理性层面上,才能进行悟化,亦即形成新认识,是跃迁式的。悟性认识包含了人们从理性认识中提取出来的模式,是完全属于自己所有的知识,更是人们在理性认识中感受到的真谛。悟,就是在理性中寻找感性,在抽象的理性中寻找更高级的感性。悟性,是在理性中所隐含的更高级的感性,道德感就是这种高级的感性体验。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教育一个学生孝敬父母,但是,当学生暑期回家时,看到父亲正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时,当他放下行囊默默走到父亲身边时,孝敬父母的信念就已经深深地植入了学生心中,这就是悟性认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由于德育的本质是悟性认识的提升,所以推进道德教育就不能靠灌输和说教,而要靠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乃至心灵的体悟。这种教育手段正是所推崇的“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就是通过一个良好的校园,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不言之教意味着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人格的自然感召过程,教育的力量就潜藏在教育者的人格之中。因此,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担当育人的重任。“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靠言语、书本等有形的事物,而是凭借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情感的沟通上。缺乏情感的交流与共鸣,道德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这种关系是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道德教育课程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固守道德教育课程,就无疑压缩了道德教育的空间。道德教育的课程化,实际上是将大学精神的隐性陶冶转变为有意识的教化,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妨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近年来尽管我国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总体感觉仍然流于形式,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不言之教精神的恰当把握。
  推进不言之教的关键在于使大学精神和文化渗透于校园的方方面面中。教学只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少部分,此外还存在着一些非正式课程,我们称之为潜在课程或隐性课程,例如课外活动、校园建设、校规校纪、校风校貌、师生关系等。拉普普说过:“不仅是和结构方式的结果,而且是整个、、宗教、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特性的反映的结果。”校园的物质环境不仅仅具有和技术的价值,它还是对校园生活方式的诊释,表达了师生共同的精神风貌。校园建筑、雕塑和标语牌、校园绿地、校服、校徽等不仅仅是物质材料,更重要的是负载着一所学校的和传统。这些潜在课程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德性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上一篇:关于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谈高校诚信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