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简析基于“不言之教”德育方法论的高校德育工(3)

2016-03-17 01:00
导读:三、以师德建设为保障推进高校德育工作 在各类职业中,教师这一职业总是为全社会所重视。在中国上,教师这一职业的地位被提到了正民风、安邦国的


  三、以师德建设为保障推进高校德育工作

  在各类职业中,教师这一职业总是为全社会所重视。在中国上,教师这一职业的地位被提到了正民风、安邦国的高度,正如《周礼》中说:“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这是因为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即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才能和品质。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应在方方面面都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师德历来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既要道学问,又要尊德性。《礼记》中说道:“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作为教师,在学问和德性这两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关爱学生,遵循规律,为学生解疑释惑,帮助他们修炼学问、涵养德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平素对老师所最不能容忍的,并不是他的学问不精,而是他的道德不纯。中国人的心目中历来有一个圣贤先师的高大形象。师,在中华的民族中,首先意味着是一个道德上的完人。这大致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学问大多强调修养身心,做学问与做人往往浑然一体。好的学问若不能力行于日常为人之中,便不能使人膺服。宋代追求的天人合一,明代的王阳明提出的知行一体,都追求成为将学识贯注于行为的完人。
  教师为什么必须有“德”,而且是更高标准的“德”?因为教育正是以人影响人,以人感召人,以人改变人。教师就是改变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核心所在。胡锦涛总书记说过:“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社会公德的兴起、职业道德的实现、家庭美德的确立、个人品德的育导,从源头上说都是由师德导入的。所以说师德是“四德”的源头,抓四德建设,首先要从抓师德建设做起。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本职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其比一般职业的从业者在品德行为方面有更高的标准。江泽民说过:“我国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辨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道义理想高于物欲财利;才能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上下探索;才能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人格魅力;才能有大批的“国之用才”的涌现;才能有学术的传承革新;才能有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教师之所以无法教育好学生,是因为教师自身没有以身作则。教学生,就是在教老师自己,只有教师将自己教好了,才能教好学生。因此,推进德育工作,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以此感动学生,这才是真正的德育。值得强调的是,校长应是师德的表率。师为生之范,校长则为教师的表率,是学校的精神领袖。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具体来说,师德的典范就是卓越的追求、高尚的人品、精深的学问和知行合一的行为这四个方面统一体。须知,人们之所以尊重教师、敬仰教师,不仅因为教师个人的魅力和学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所代表的伟大价值追求。“天地君亲师”,人们之所以赋予教师如此崇高的地位,正是因为教师代表着崇高的价值。古人向老师行跪拜礼,拜的不是人,而是这个人身上的“德”。目前,对于我国的高等学校,人们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以适应迅速发展的事业。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很不平凡的。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
  也许有一些教师会问:“我能否不那么高尚?”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你可以在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拒绝高尚、拒绝崇高,不过我们期望你变得高尚。也许还有一些教师会问:“这会不会太难了,我们能做到吗?”对此,笔者认为德国著名家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一书中的以下一段内容能回答这一问题,即“基督教创始人对他的门徒的嘱咐实际上也完全适用于学者:你们都是最优秀的分子,如果最优秀的分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社会呢?如果最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还能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
上一篇:关于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谈高校诚信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