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及其应对策略
2016-03-21 01:0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探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及其应对策略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 高校 学生 危机事件 处理
[关键词] 高校 学生 危机事件 处理
[论文摘要]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高校危机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探讨危机处理应该遵守的原则及的措施,并从加强危机教育、完善组织领导、构建信息系统等方面提出应对建议。
近些年高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对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校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愈加深刻和广泛,繁杂与变幻的社会动向对思想活跃且对社会各种事件都充满着好奇与激情的高校学生的影响也更加深刻,使得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诸如反日游行示威活动、学生自杀、食物中毒等频频发生,对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产生了强烈冲击,妥善处理这类事件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内容。
一、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含义及类型分析
与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相关的论述较多,但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简单地作如下概括: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是指高校学生在校园内外突然发生的、对秩序及学校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对学生造成生理及伤害的事件。危机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一)发生的规模看,可分为群体性和个体性两类。如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它的影响面广,所有的学生都受到威胁,体现了广泛的群体性。而校园内发生的学生自杀、急病等,涉及的只是个别学生。
(二)从产生的根源看,可分为校园源发性和校园非源发性。如反日游行示威,它是学生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而表达意愿的集体行为; SARS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也是因社会而产生的。这些产生的根源都不在高校。而学生饭堂的集体中毒、宿舍公寓的火灾、自杀等事件,产生的根源在于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属于校园源发性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从危机的内容看,第一是人身安全方面,如学生重急病、打架斗殴、食物中毒等;第二是心理健康方面,如心理疾病而进行的自残、出走;第三是财产安全方面,如火灾、重大盗窃等;第四是影响正常秩序方面,如集体罢课、非正常游行示威等;第五是网络安全方面,如网络被黑客攻击、出现反动言论、负面信息等。
二、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影响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学校及学生都是一种冲击和考验,会带来各方面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冲击正常秩序
高校学生人数众多,分布密集,组织性强,发生群体性危机事件时,对社会和高校的正常秩序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2003年
西北大学发生的反日示威活动,造成社会堵塞,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危害生命财产安全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最直接影响的后果是生命财产的安全,当学生在校园内发生重病、急病而处理不及时、不妥善,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以至生命;而火灾、重大盗窃等,危害的是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如莫斯科卢蒙巴各族人民友谊大学发生的火灾,造成32名外国
留学生死亡,162人受伤。
(三)影响学生健康心理
当发生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时,学生在心理上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紧张、恐慌、焦虑等现象,甚至对生活产生怀疑,失去信心,如果不加以控制必然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压力增大等不良现象,对于学生的发展及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如SARS疫情的蔓延,学生心理面临巨大冲击,当疫情持续扩大时,许多活动取消,从而人际互动减少,被迫自我封闭,心理恐惧、压力增加。
(四)损坏学校声誉
当高校出现学生危机事件时,很大程度会损坏学校声誉,特别是一经媒体报道,就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过程中,学校的态度、处理的措施、事件的起因以及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等成为家长、学生关注的对象,甚至对学校产生怀疑、批评,直接影响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三、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原则 高校发生学生危机事件,处理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危机事件的结果及影响。危机事件虽然有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危害结果,但在处理过程中有着应该遵循共同的原则。
(一)
安全稳定第一的原则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发生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需要协调的对象也可能很多,但在处理的过程中始终应该抓住主要矛盾,那就是安全与稳定。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以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为先,尤以人身安全为先;涉及冲击社会、学校秩序的,以稳定秩序为先,避免事态扩大。
(二)迅速反应的原则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有着突发、紧急的特征,要对危机事件进行有效处理,就必须做到迅速反应。具体表现在迅速进行决策、迅速到达现场、迅速组织处理等。否则时间延误了,处理的最佳时期也就错过了。
(三)果断处理的原则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有发展变化的不可预期性和突变性,这就要求做到果断处理,不能犹豫不决、左右彷徨。要做到果断处理,必须有效地掌握具体情况,正确分析事件的根源及发展可能性,把握事件处理的时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