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传统素描教学 现代设计素描教学 教师能力的提高
【论文摘 要】传统素描教学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代设计素描教学在继承传统、创新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注重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切实做到学生所学知识能学以致用,教师应先提高自身的能力。
素描作为西方的一种绘画形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就了它的辉煌。我国自“五四”时期以来,老一代大师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出国留学,学习西方艺术,归国后创办艺术院校并将欧美及日本艺术体系借鉴过来,使中国的艺术教育从此焕然一新。
在发展,素描教学也在不断改进,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各大院校纷纷贯彻契斯恰可夫教学法,强调深入真实的再现对象的教学方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特点,导致了“世界艺术大同化”,并且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 传统素描教学的弊端
传统素描教学要求学生学习素描应掌握受光下物体的三大面五调子,并利用铅笔、炭笔等有限的工具、纸张准确地再现出来。学生每天面对的都是几何体、石膏像、一堆陶陶罐罐等有限的绘画题材,反复地画这几种对象,使学画者感到枯燥,加之要用一遍遍地调子来表现对象,一幅画还没等完成,学生的感觉早已变得麻木,何谈保留最初的新鲜感受作画,激情也早已荡然无存。
传统教学中老师总是先将人物、静物摆好,学生就抢站最好的位置,比如画头像最好选在四分之三处的位置,把握三庭五眼的规律,画人物速写强调盘三坐四站五等一些既定的程式束缚着学生的思维。这样大的构图已基本由老师安排好,学生有很多的想法也可能因此而终止,仅仅需要去考虑画面疏密,物体主次大小,前后的空间把握即可。最终导致了千篇一律的构图形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传统素描教学中评价一幅好的作品的标准就是看物体的体积、质感、量感的塑造,画面黑白灰的层次,前后的空间虚实,画面物体的大小比例等,过于注重画面技巧的培养。这种标准使很多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只好“为赋新词强说愁”。
传统素描教学中对不同的专业采取同样的教学手法,对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要求甚至等同于绘画类专业学生,而不是结合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就使得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出现了严重脱节,基础绘画课程的设置形同虚设。
1982年召开的全国工艺教学座谈会就素描现状指出:“应根据设计专业的需要开设,不能等同于绘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同时又将课程目标定位重在培养学生准确观察和描绘对象的能力,掌握形体结构,而不应过多强调明暗虚实关系,层次的变化和风格。”这次会议的召开使得各大院校纷纷进行素描教学改革,加之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等国外课程的影响与引进使得在专业课程中出现油画素描、中国画素描、结构素描、表现素描、意象素描、设计素描等因侧重点不同而名称不同的素描。这种归类和划分界限也出现了很多缺陷,它造成了素描之间的相互对立,好像绘画素描只能再现写实,而设计素描就必须为专业设计草图服务。现代素描教学的创新,其实就现代艺术教育而言,无论是绘画的素描教学,还是设计的素描教学都强调了对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的培养。
二 现代设计素描教学的创新
今天的素描艺术,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它既有素、又有色;既有描、又有绘,这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媒材,例如通过笔、水墨、颜料、黑白照片、拼贴等大胆尝试新、新工具,并运用、复印机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来进行素描艺术的新实验。现代素描选择范围广泛,除了传统素描教学中的陶罐、石膏外,还可找一些陈旧古老的、超越普通的、具有特殊形式和特殊审美观的道具。选择对象的扩大化,表现形式的个性化,使得学生的绘画兴趣提高,激起了作画欲望。一幅完成的作品,依然能让观者感受到作画者的激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