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2)

2016-04-30 01:04
导读:二、我国高等质量保障现状与问题表现 我国目前已初步构建了政府、和高校多方参与,以各种质量和评估评价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一,政策保

  
  二、我国高等质量保障现状与问题表现
  
  我国目前已初步构建了政府、和高校多方参与,以各种质量和评估评价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一,政策保障。自1994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启动以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本科教育工作评估的文件,对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和规范作用,并从制度上保障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合法性。第二,机构保障。从组织机构上看,我国从最高的教育部门到地方教育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评估与监控部门,对高等教育质量起监督和监控的作用。第三,社会参与。社会评估机构的参与初步构成了多方参与的评估体系。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特别是评估作为国家行为的开展,一些准官方的事业性中介评估机构和非官方的大学排行榜等评价成果,补充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内容。第四,高校参与。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推动下,绝大多数高校都在原有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措施基础上,建立了校内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自评来反思教育质量问题。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要在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下进行,学校自身缺乏危机意识,不能主动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和知识发展的要求来改善教育质量管理和监控。政府通过评估控制着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用一元化的质量标准进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主要是通过各种评估来完成的,但事实上,教育评估仅仅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手段或途径之一,并非其全部。质量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高等教育质量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广泛参与,协调工作,需要采取教育评估、管理、认证、测评等多种手段。所以,我们在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同时,更要转变高等教育质量控制和保障的观念,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和质量约束机制。[3]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第三,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健全,多数高校没有设置独立的司职教学质量监控的机构,只是把教学质量监控作为教务部门下属科室的某一项工作。虽然不少高校都建立了一些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如教学检查制度、教师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但是还不够系统全面,不够完备,评价标准也不是很科学。
  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树立教育的协调发展观,就要统筹兼顾各级、各类、各地区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在高校入学人数增长的前提下让质量不下降是我们目前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随着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高等教育改革相切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宏观管理体制的建设
  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前提下,我国应该加强对高校的宏观管理,建立高等学校自我约束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要变政府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借鉴国外处理大学自治与质量保障关系的经验,委托中介机构承担高校外部评估的职能。政府则可以通过政策和拨款影响高校的发展,同时开放社会监督和评估渠道,将大学的发展置于社会的影响之下。此外,要大力落实《高等教育法》所赋予高校的自主办学权,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切实履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责任。
  2. 发展多元质量保障主体,加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外部体系建设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是作为政府管理高校的基本手段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政府既是高校的举办者,又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高校的评价者。虽然社会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参与到评估中来,但是非政府的高等教育评估、认证和排行榜在高校及社会中得到的认同仍比较有限。纯粹的民间评估、认证等机构,由于缺乏权威性或者其他原因,很难接受到由政府委托的项目,更没有机会参与教育部组织的质量保障活动。
  对此,我们应改变以往由政府包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模式,建立起由高校、社会和政府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质量保障模式。相信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建立将使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3. 重视教育中介组织的作用
  教育中介组织不是政府的机构,不是政府的附属物,也不是学校代言人,更不是政府与学校下的某个行政管理层次,而是按一定的法规,遵循独立、公开、公正原则,参与学校决策和学校管理的社会组织。克拉克认为,一个国家的高校系统可以主要由学术权威来协调,而不是通过国家官僚的命令或市场来施加作用[4]。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恰当的教育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加强教育行政督导;另一方面要跳出单一的教育系统内部评价的局面,建立由民间中介组织来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机制,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例如,由中介机构、媒体、学术团体并举开展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逐步形成一种校外相关机构共同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氛围,在竞争中形成几个水平高、信誉好的机构,发挥它们的作用,对高校进行监督和评价。
  4. 明确高校定位,树立合理的质量观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制定学校的质量政策,既要分析社会需求的变化,更要找准学校的定位,如教学型院校与研究型大学不仅基础不同,所承担的培养责任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找准学校定位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同时高等教育质量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与此相对的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多以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诸多学校和学科,从而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一味求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多样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一套分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评价指标体系。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的主体,要主动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和知识发展的要求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自我评价,不断调适高校内部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使学校处于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良性运行过程。高等学校应从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并完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三个方面来构建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N].人民日报,2006-11-28.
  [2] 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87-98.
  [3] 张应强.高教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6):64-68.
  [4]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6.

上一篇:试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