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质量保障模式 高等 启示与借鉴
[论文摘 要] 质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通过介绍世界上几种典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现状,从政府、保障主体、中介组织、高校定位等方面对我国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等教育质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1999年的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迅速扩张,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高等教育质量形成于高校内部,却也离不开外部的支持、监控和。因此,如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全共同关注的问题。2006年,温家宝总理提出要“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可见,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必要分析和借鉴发达的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国外高等教育质量 保障模式及其特征
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
由于各国、、条件的不同,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也各具特色。根据不同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机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分为四种,即欧洲大陆模式、英联邦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2]
(1)欧洲大陆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等教育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同时国家的控制集中在高等教育的输入端,如学校的举办、系和专业的设置、高级学术人员的任命、资金的投入、学生入学条件的确定、课程的范围、的命题等。同时,国家还设置机构监督和控制高等教育质量。这是一种学术权力占统治地位的模式,而且学术权力主要集中在教授手中。该模式的优点在于体现了教授治校、弘扬学术自由的传统,有利于高校内部基层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英联邦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直接控制比较少,大学享有比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大学的教育质量控制机制很大程度上由大学自己开发,大学可以按照自己的准则,依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教学人员、学生、课程并授予学位。大学权力是教授行会及人员适度影响的结合。这种模式的权力竞争主要存在于高校内部,每个教师群体都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权力,这些群体之间以及所有大学行政人员、董事和教师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系。自20世纪以来,英联邦模式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有向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
(3)美国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等学校既在经费预算方面受到政府比较合理的控制和监督,又在人员聘用、学生招收、课程设置、考试管理等方面享有比较大的自主权。高等教育主要的质量控制和鉴定机构都是非政府性质,但其活动受到政府某种程度的支持。与英联邦模式相比,美国模式综合了教授控制、院校董事管理与行政控制等形式,但是教授控制力量较为薄弱。在美国大多数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董事会和院校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在美国模式中,高校董事会由校外有影响的各界人士组成,负责制定政策、审批预算、选拔和任命校长等。
(4)日本模式
在高等教育上,日本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其特征是:决策和管理权力部分来自中央政府,部分来自其他组织机构或利益集团,两种力量的共存、互补、协调,推动着高等教育的运行和发展。政府主要控制国立大学,对私立大学的控制相对较弱。在质量保障方面,政府主要负责大学的设置认可和鉴定,而办学水平评估等则由民间组织负责。
2.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共性
通过对以上四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分析与比较,笔者认为它们存在以下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