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构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健康体系,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并遵循统一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并重性原则,努力建立结合机制、干预机制、服务机制、互助机制和保障机制于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体系
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需要,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确保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探究基于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切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构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我国当代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8~26岁之间,正值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即处在心理断乳期。他们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情绪心理、性和恋爱心理、挫折心理、择业心理等八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心理教育、辅导和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问题对教育所产生的需求,要求我们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1.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就是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将受教育者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者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统一,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创新精神根据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尊重受教育者即全体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要能唤起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能动性,促进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性原则,就必须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合起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激发起自我教育的要求,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实现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化。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且要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热情、果敢、坚毅、人格健康、个性和谐、具有创新能力,成为符合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并重性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发展性教育引导与问题性咨询辅导并重,坚持学生自杀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并重。根据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型,即教育发展型和咨询治疗型。咨询治疗型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是具有特征的模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心理障碍或身心疾病患者为服务对象,以消除症状作为首要的咨询和治疗目标。教育发展型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模式则以所有的人群,特别是健康的正常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把求治者称为来访者,不以消除症状为首要治疗目标,而以促进来访者的成长、发展为根本目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二者兼顾,坚持二者并重。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