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于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问题探析(2)

2016-07-21 01:03
导读:三、对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学制回改现象的分析 自2002年部分高校开始进行学制改革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部分高校又将学制改回了原来的三年或两


  三、对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学制回改现象的分析
  自2002年部分高校开始进行学制改革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部分高校又将学制改回了原来的三年或两年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研究生系统人士和用人单位认为学制改革后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两年制学生的就业也受到了影响。
  第一,学制改革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按照目前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流程,第一学年学生需进行课程学习,但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基础课和学位课占有较重的比例,专业基础课开设的门数和学时都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除了上课和应付之外,学生还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在第二学年,学生至少还需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开题前的文献阅读和调研,再加上目前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开始的越来越早,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学生真正能够全身心投入进行课题研究和撰的时间非常短。在这种形势下,部分高校降低了对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或直接取消,学生参加科研、的机会也基本没有,学校和导师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近年来部分高校又将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由两年改回到两年半或三年。
  第二,学制改革对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学制改革后,就业就出现了“大硕士”和“小硕士”的概念,很多用人单位认为,缺少了一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两年制硕士生的培养质量肯定比不上三年制的学生,很难达到用人单位对硕士生应有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在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两年制硕士生比三年制硕士生在参与机会和动手时间上要欠缺很多,而这个能力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此外,在学制改革的过程中,很多高校缺少与培养环节配套的改革方案,而只是将培养年限简单地缩短,更让用人单位怀疑是不是高校为了节省教学资源、不惜降低门槛来改革研究生学制。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就不难理解用人单位对两年制硕士生进行回避甚至部分程度上的“歧视”,而青睐三年制硕士生的原因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对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建议
  对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相关情况的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总体上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学分制为基础,实行可长可短的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可避免一刀切的学位授予方式,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目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一般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研究型一般侧重基础性和理论性研究,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应用型一般培养的是高级应用人才,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对市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对于以培养将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学科,比如管理、工程硕士、、等,可实行以两年制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而以培养需进一步深造,最终要成为高级科研人员的学术型人才的学科,则应实行以三年制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在推进学制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单位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培养目标的修订。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大,硕士研究生培养逐步走出了精英教育的模式,如何更加科学地修订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启动学制改革的前提,学制改革实质上是培养目标的调整。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结合学科特点及需求,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根据修订后的培养目标拟定学制的弹性范围,实现分类培养,个性发展。
  第二,课程设置的优化。目前,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占很大的比重,硕士生的课程学习任务一般都需一年时间才能完成。但在上课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反映教师的授课内容过于陈旧,缺少前沿性、有效性的内容。此外,为了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培养单位开设了过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占用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无暇顾及专业课和与研究方向相关的选修课。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学制改革,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精简必修课,对授课质量加强监管,同时要多开设一些高质量的、与当前学科最新发展方向紧密联系的或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背景的选修课,以拓宽硕士生的知识面。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第三,评价体系的差异化。针对培养目标的不同,硕士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统一的,应根据其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建立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在课程学习环节,学术研究型的学生可要求必须获得较多的课程学分,而对于应用型或人文社科门类的学生,可降低课程学分要求,但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或社会等。对于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也可根据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的实际情况灵活要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级别。对于毕业论文的要求,可允许不同类型的研究生采取不同的论文形式,如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开发的产品等,只要学生的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均可毕业。
  第四,教学管理的人性化。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由原来的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如在入学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新生可在对相关学科更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重新选择专业;在课程学习环节,如学生需要去其他高校听取有关课程,在获得成绩后,可予以学分认定;在论文撰写环节,不需受文献阅读、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等环节的限制,直接进入课题。
  总之,按照国际化、大众化、多样化发展的规律,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与其他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是必然趋势,但在改革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盲目照搬,不一刀切,科学论证,逐步推进,建立科学完善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体系。

上一篇:简析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