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创新教育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结合(2)
2016-08-11 01:01
导读:(1)在德育工作观念上, 突出新思维实现新突破。 一是由“小德育观”向“大德育观”的转变。有些人认为, 德育工作只是“两课”理论教师、政工干部、
(1)在德育工作观念上, 突出新思维实现新突破。
一是由“小德育观”向“大德育观”的转变。有些人认为, 德育工作只是“两课”理论教师、政工干部、党团组织的事, 与其他部门没有太大关系,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要做好当前的德育工作必须树立“大德育观”的工作模式, 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 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 以求取得德育的综合效果;二是由单纯的灌输向引导性教育转变;三是由模式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四是由
校园教育向教育转变。要充分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建立新型教育覆盖机制, 形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2)在德育教育对象上, 突出针对性实现新突破。
一是要把大学生放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分析,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关注他们的个人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困惑点, 充分认识和把握他们的思想情绪, 对症下;二是要研究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注重事关德育工作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 提高德育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研究教育方法,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在德育教育内容上,突出主旋律教育实现新突破。
高校德育教育内容要突出主旋律,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大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思想、新思维的教育。因此,在德育的内容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德育内容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在德育教育方法上, 突出有效性实现新突破。
个性化的教育时代要求在施教过程中注重教育对象主体意识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要创新教育方法, 使广大学生对于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规范形成“认同——赞赏——践行——追求”的自觉过程。为此, 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做到: 一是要协调好大众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二是学校德育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三是要把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结合起来。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5)在德育教育载体上, 突出科学性实现新突破。
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媒体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 校园网络的逐步建立, 高校德育教育载体也要加以创新, 实现教育载体的多样化、现代化, 开辟新型教育空间, 使学生充分实现思想碰撞, 提高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
(6)在德育教育渠道上, 突出互动性实现新突破。
德育过程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互动, 不同的互动形式构成不同的教育渠道。德育教育渠道的创新在于单一型与交互型相结合, 集体型与个体型相结合, 封闭型与开放型相结合,形成多层面的教育格局,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渠道受到教育。要改变过去以单一型为主的“你听我说”式的教育, 积极拓展交互型的教育渠道, 经常与大学生开展思想交流和问题讨论, 切实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要改变过去以集体型教育为主的德育模式, 加强对学生个体性的教育, 使德育工作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要改变过去以要求学生“不做什么”为主的封闭型教育, 增强在多样的中要求学生“要做什么”的开放型教育, 使德育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3 结语
教育是知识、创新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实施创新教育和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未来大学生的发展要适应社会需求,既要有创造能力,还必须具有事业心;既要有竞争开拓能力、交际适应能力,又必须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德育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和核心,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