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
2017-08-24 02:12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浅论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时代、高科技的时代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时代、高科技的时代,与之适应的人才应该拥有睿智的头脑,缜密的思维。科学课就是一门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科,如果在科学课上,我们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边动手边动脑,在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定能使学生思维在深刻性、严密性、批判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下坚实的基础。
一天,我无意中在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外国实验室里,导师问自己的学生:“白天,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道:“做实验。”导师又问:“那你晚上在干什么?”学生不好意思地回答道:“做实验。”他的导师听到这儿,勃然大怒:“那你还有什么时间来思考?”……
不知这事例是真是假,但我们不难感受到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性。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我们就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我们若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可以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在他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同是三年级的学生,经训练后,有86.7%的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达到逻辑思维的较高水平,而未经训练的学生要在五年级才有75%的学生达到相应水平。新课程改革从两年前就开始了。在今年下半年,我国广大地区的孩子们也都开始接触到了《科学》这门新的课程,科学课的开设正为孩子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学生有高效的思维提升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皮亚杰描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依据具体的形象及亲身的操作,而我们的科学课就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因为科学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活动多,可让学生有大量的具体形象感知及亲身操作的机会。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科学》的确是一门让学生在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的学科。就拿六上年级的科学教材来说,一共有120个活动,但需清楚的是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其中内隐着的科学思维才是它的灵魂,没有思维的探究,学生最多只能是一个忠实的观看者和记录者,是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和认识。课标提到“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从这些行为动词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课堂上的各个活动蕴涵着极大的思维成分。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探究强调动手做(hands-on),但更强调动脑筋(minds-on)”。科学探究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动脑”(hands-on and minds-on)是美国及许多西方国家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教学思想。它是认知理论在科学教学中的体现。美国的布莱笛曼在一个由全美科学基金会赞助的大型研究项目中,通过近15年对全美近1000个小学课堂及13000名学生长期的考察,得出以下结论:“如果应用实验性科学教学方法,教师可期望学生在科学过程技能及创造力方面有实质性的提高;在感知觉、逻辑推理、科学知识和
数学知识方面有中等程度的进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指出“探究”不但要有“科学的过程”,还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论证和批判性思维时能将过程和科学知识相结合。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要善于把握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在不断深入的活动中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思维的深刻性指的是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的能力。思维深刻性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可以促进思维的准确性、概括性和预见性,主要表现为对科学现象、结论能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我们科学课要做的也就是和学生一起经历一个从事物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因此在不断深化的学习活动中定能助长学生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深刻、敏锐的触角。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在《摆》一课中让学生花20分钟的时间做一个15次/10秒的摆,这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有浅入深的过程。能否做成功一个15次/10秒的摆,绝不是路老师的终极目标,提出这样的一个活动要求,目的在于引起了学生对自己做摆过程的关注,关注做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做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做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当把摆做成功的时候不就是对摆本质了解的时候吗?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正是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极好训练吗?
又例如我在上《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时,有这样的一个情景:
……
师:摩擦力不仅可以感受到(手拿着测力计)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师:我们来试试,桌上这个重物用测力计钩住它拖动起来,看看它和桌面产生了多大的摩擦力?
会做吗?
生:会
学生动手测量摩擦力(这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体验过程)
交流汇报
师:谁来代表你们哪个组说说测出来的摩擦力是多大
生:。。。。。。。 1.5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师:其它组呢 ( 老师要板书 如: 1.8牛
生:。。。。。。。 2牛)
师:为什么同一重物,在相同的桌面产生的摩擦力会有哪么大的变化,同学们能找找原因吗?
生:每个组测量的误差带来的
生:看测力计的刻度有误差
生:拉的时候测力计的刻度有时大有时小,有的组可能是大的时候记下的刻度,有的组可能是小的时候记下的刻度,所以不统一
师:同学们都找了找原因,那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摩擦力的读数哪
愿意看看老师是怎样做的吗?
生:愿意
师:(演示)(轻轻拖动。。。。。。)1.8牛
老师读数的瞬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重物动了一下(或“重物动起来了,重物刚动”)
师:看得非常仔细,刚动那一瞬间的拉力就是摩擦力。
我们再来重复测量一下刚才那个重物产生的摩擦力好吗?
生:好
学生第二次重复测量摩擦力(这是一次应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摩擦力)
汇报交流2
……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教师大可直接阐述测量摩擦力方法,学生照用就可。但教师并没有为了“刚动那一瞬间的拉力就是摩擦力”这一科学结论而直奔中心,而是将实验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感知,并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伴随着观察一步步走向深入,逐渐认识到事物现象后面的本质,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深刻性,对客观事物的敏锐性得到进一步的滋养。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在相互表达和倾听中提升思维严密性
科学研究的成功,重大科学奥秘、规律的揭示无不与实验方案设计、实施的严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究其本质则是思维严密性的体现。思维的严密性是在思考问题时能考虑到涉及实验的各个方面。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表达往往反映了他的内在思维过程,对学生表达的指导,让学生对他人表达的“挑刺”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锻炼过程,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