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透视与对策(1)

2017-08-25 01:4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透视与对策(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本文通过透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其消极行为的根源。认为应建立以学校为核心,以家庭为桥梁,以社区为依托,司法作保障,形成德育合力。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德育网络,以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思想道德;  青少年教育; 德育合力;   德育网络; 实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内在要求。曾经轰动一时大学生伤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问题发生在大学生身上,但与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所受的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青少年的心理、生理都处在成长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弱,在成长过程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消极的行为。   
(一)积极的一面:
1、崇尚奋斗,竞争意识强烈。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竞争、下岗、失业等社会现象亦渗透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感觉到时代的挑战,认识到21世纪的劳动者应该成为受教育程度更高,对新技术适应能力更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认识到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必须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信息量。阅览室、图书室成为他们课余光顾的主要场所。大部分学生买书、订阅报刊,订阅种类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经济到政治、军事、文化,无所不包,反映了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大部分学生认为未来要靠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作为中学生,现阶段应用功学习,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追求平等,主体意识突出。21世纪的中学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要求亦随之增高,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享受各种权利,成为生活、课堂、学习的主体。尤其注重维护自己的尊严,人格平等,并且有超前意识和叛逆心理。对于“师长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持否定态度。在他们眼里,师长固然值得尊敬,但师长所言不一定都得服从。他们还敢于提出不同观点。                             
3、协调合作,利他乐群。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已学会了角色扮演技能,开始把满足别人的合理需要当作亲近社会行为的主要依据。意识到团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的力量,而个人的品性是个体能否融于团体,及个体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要条件。因此,他们非常注重自身的形象,把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为班级、社会多奉献当作一种美德。对班中有各种困难的同学,大多能热情相助,体现了一种心灵之美。此外,他们在语言、气质、风度、仪表方面也表现出对美的追求。
4、思维活跃,不甘寂寞。中学生学习虽然紧张,但又不时表露出不甘寂寞的心态,乐于参加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各种活动,尤其是演讲、辩论、球赛等集体活动,总能搞得轰轰烈烈,呈现出其自然、纯真、欢乐的一面。
(二)消极的一面:
1、虚荣心强,诚信缺失。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经济意识越来越浓,在经济观念上趋向实惠,这本无可厚非。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却使得一些中学生产生了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在部分学生中相当普遍。一些学生不愿刻苦学习,却又想表现自己。于是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分数,以欺骗老师和家长,达到取得名利、荣誉的目的。一些学生认为“会作假是有本事”,用“善意的谎言”为自己说谎辩解。不守诚信这一社会公害,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宽以待己,严于待人”,知行脱节。当前,中学生知与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在校中学生绝大部分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认识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践行上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而不行却要求他人行,典型的“宽以待己,严于待人”。
3、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化,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也处在变化中,趋向多元化。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是“中心”。在学校是“优生”,充满优越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责任、义务意识普遍下降;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倾向突出,严重倾向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4、厌学而逃学、辍学,混迹于社会,违法犯罪。社会生活环境复杂,如果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少年容易受不良诱惑影响而产生不良行为,对社会、学校、青少年危害很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和学校问题。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消极行为产生的根源
〈一〉 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父母的溺爱,生活在较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充分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却不懂得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缺少艰难困苦生活的锻炼。他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但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让他们所崇拜的既不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不是雷锋、徐洪刚,而是那些挥金如土的大款、明星和武艺高强的“侠客”。他们渴望能像大款、明星和“侠客”一样“潇洒自在”地生活。因此,一部分青少年爱慕虚荣、追求享乐、互相攀比,过多地看重了金钱的作用,一旦不能达到便心理失衡。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 传媒中的黄色、暴力内容的影响。
1、早恋。目前,我国青少年性生理发育年龄提前,但性教育滞后的现象不容忽视。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赞助的“青春健康”项目,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几个城市展开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目前性成熟普遍比上个世纪70年代提前了四、五岁,婚前性行为呈低龄化的趋势。但同青少年对性行为表现轻率、性早熟形成反差是他们普遍缺乏性科学知识。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大都来源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社会上有关“性保健品”的宣传铺天盖地,色情网站泛滥,黄色录像和黄色出版物大有市场,甚至正规出版的精美书刊也不乏黄色的内容。中学时期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最动荡的时期,他们喜欢幻想,崇拜偶像,渴望与异性交往,性意识朦胧。这些本身都是正常的,可此时一旦受到“黄毒”的诱惑,就极易被击倒。老师和家长在这一时期不能及时地给予恰当的教育和引导,中学生早恋就如洪水般来势汹涌,由早恋诱发的厌学、打架、杀人等违法犯罪极易发生。
2、”哥儿们义气”,两肋插刀。近几年,国内影视、录像、网络、武侠小说中不乏刀光剑影,动拳舞棍的“侠客”形象,这些所谓“侠客”的所作所为成了他们眼中的“英雄义举”。一些中学生精力过剩,正处于心理膨胀期,尤其是看到武侠片上的镜头,便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欲望在膨胀,受好奇心驱使,总幻想着有那么一天,自己也约上几个人,结成兄弟,组成帮派,去闯荡江湖,去威震四方……。青春期的青少年鉴别能力差,倾向于模仿别人在类似环境下的行为。因此,部分青少年竟在同学中结拜兄弟,只讲义气,不讲是非,恃强凌弱,称王称霸,把打架斗殴当作有能耐,认为拳头硬就是本事大。有些青少年在学校或社会上受到一点委屈或有不顺心的事,不向老师和家长诉说、求援,而是找“铁哥们儿”替他出气。由于臭味相投,“铁哥们儿”聚在一起,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深渊。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畸形教育和学习压力的“催化”
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对青少年朋友来说是“花季”也是“雨季”。“活得太累”是这一时期青少年学生的共同感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性格尚未成熟,未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对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往往过高,与现实相差太远。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青少年会感到自己为社会所抛弃,当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往往会做出过激反应。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使广大青少年感到无所适从。学校的畸形教育和教育行为的畸变使青少年心理畸态。如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班级和学生都被贴上了各种不同的“标签”。重点或非重点、快班或慢班、优等生和劣等生。学校和社会的歧视使各种各样的“劣等生”走到了一起,其结果很可能是相互“感染”,形成一定的反社会倾向。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迫使孩子在社会上和同龄人比,在家庭和兄弟姐妹比,在学校和同学比,这种无休止的攀比让孩子苦不堪言,其心理品质和性情得不到均衡发展而极易扭曲形成心理障碍。
〈四〉法律意识模糊导致青少年误入违法犯罪。
虽然大多数在校中学生都学过法律常识,但收效甚微,法律意识依旧模糊。有些学生意识不到辱骂、讥讽伤害别人自尊心的行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不明白这种不良行为已侵犯了我国的《宪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利;殴打他人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也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抢劫弱小同学的钱财,则已属于犯罪行为。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创设历史情境与历史能力培养初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