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教学中,只要开口说了,别人听了,才知道自己发音准不准,语调对不对。我们现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还是以书面知识为主,加之教师的讲解分析,把富有生命力的知识肢解得七零八碎,儿童无从获得知识学习的乐趣。我们忘记了语言是一种用来交流的工具,而把它知识化,神圣化。知识是知识,是书本的死知识,生活是生活,是没有变化的日常生活。不是为教育而教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生活的改变和变化是教育显现作用的地方。“不论哪种语文,对他的完整的和细微的知识是很不必要的,如果有人要去达到这种目的,那是荒谬和无用的”。[3]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的容易。规则的作用是帮助和强化从实践得来的知识。[3]把第二语言分离成语言技能来教只会破坏语言的整体性,使语言的学习费力且低效。
四、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用在英语教学上,就是通过英语学习改变学生的生活,具体的就是通过学习英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变化。陶行知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个体内在,而不是外界任意制定的。若为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就在英语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学习从来是低效的,因为这是读死书、死读书。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更是强调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用在英语教学上,就是要在生活中去学英语,通过电视、广播、磁带、光盘来读活书;通过应用去学英语,与教师、同学交流,见了外国人积极交流,把课本所学及时恰当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要活读书;通过学习英语能够及时在各种媒体上获取英文信息,与外国人打交道,把书读活。通过某个水平的考试不是英语学习的全部目的,而是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副产品。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致用,是指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教师要少用考试这个紧箍咒,真正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五、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展外语教学
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办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最伟大的思想之一,他曾留美师从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先生,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回国后企图在中国用这个理论改革中国的教育,实践了八年,发现行不通,于是对此理论进行改造,便成了有中国本土实践特色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对今人有着深刻的启发: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同样道理,我国的中小学外语教学也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英语是我们的外语,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是我们的现实,而且汉语是中国学生最基础的认知系统,母语也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语言学习在认知上的一种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有学者认为,排斥母语,把英语和母语对立起来,忽视母语可能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正迁移效应,致使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迟迟未能建立起来。[4]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是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必然受母语习惯影响,在英语教学中竭力避免母语的迁移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知识、信息交流、感情沟通方面是相似的。汉语中的感情表达在英语中同样存在。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发现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英语句子的表达习惯如果和汉语相同,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反之较为困难。汉语中,当有人敲门时我们会问:“谁呀?”或“你是谁呀?”但是在英语中常说“Who is it?”两种语言的表达有差异,学生在说这一句时遇到的困难就多。而英语中的“This is John,my classmate.”和汉语中的“这是约翰,我的同班同学。”表达习惯一致,几乎没有人认为后一句难。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正、负两方面的迁移,但我们似乎更关注负迁移,忽视了正迁移。母语作为我们固有的认知结构其存在是客观的,如果我们确切知道了两种语言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母语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而不是相反,关键是要弄清汉英两种语言的可迁移之处而用之,易混淆之处而防之,从而促进两种语言间的正迁移。学生是教学的资源,[5]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生活中获得的悟性来学习,所以英语教学中不必忌讳使用母语,当然也应尽量多地使用英语交流与教学,尽量少地使用汉语作解释说明。一旦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讲英语的默契,就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2.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19—220.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8.159.
[4]官群,孟万金.正视中国英语,体现民族特色[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