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高等教育的理念转变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向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高等教育的理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随之呈现出新的动向,进而影响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实施策略。
1、新的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与高校校园的影响
如今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市场需求,而招生规模扩大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科研与生活等基础设施带来压力,拓展校园空间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从培养人才质量的角度考虑,校园的规划与建设、特别是校园外部环境和校园空间的规划,在满足师生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更深层次的要求。校园空间规划需要以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营造适合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空间环境。
2、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与高校的社会化和开放办学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个高校逐步推行了办学体制的改革,在以下两个方面对校园规划与建设产生影响。
首先是学生与教职员工生活设施和文体设施的社会化与商品化。同时,校园的文化与体育设施也逐步为城市共享。
其次是高校从封闭的象牙塔校园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外向型校园的转变,大学的核心功能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和博雅教育转向一个智力、文化、经济复合体,高校已经逐渐成为多元开放的社会综合体。
3、高校教育方式的转变与校园环境育人的新职能
在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强调教育不应仅在教室课堂上完成,校园空间环境作为“泛教室”对人产生的熏陶作用也作为教育的延伸部分。同时高校更加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教育的人本化、多元化、职能化、终身化、社会化成为现代教育方式的发展方向。
4、高校的专业办学特色与学科体系建设
找准学校的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专业办学在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中,可以体现在空间格局、功能布局、景观环境、公共空间、建筑风格等方面。例如,以医学为专业办学特色的昆明医学院,在空间格局上借鉴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抓住中医药科学和校园规划理念之间共同的文化根源;在功能分区上则引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细胞学说”,将细胞的基本结构拓扑到校园的规划布局中;而在校园公共空间规划又引入体现中医药文化发展成就的名医、名著以及体现地域性特征的地产名药,在校园内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轴线与主体空间节点,将医药文化内涵有机的融入校园的空间场所;在校园的建筑单体设计中加入了传统地域文化与医学特色的因素,通过建筑外立面符号的暗示或建筑形体的组合,使校园建筑既表达了专业特色,又具备了传统、地域与现代的多重性格。
同时,高校学科体系建设的理念也在转变,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建立学科组群成为一种共识。因此,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根据各学科专业对工作条件相近或相斥的要求,打破过去各院系独立封闭的布局模式,将相关学科逐步组合成组团,形成学科组群,不但能够做到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等资源的共享,避免了低利用率和重复建设,也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形成各个学科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5、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与校园空间的人性关怀
如今,强调校园的文化品位和学术气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特色和学校精神,已经成为校园发展一个重要课题。
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在学校的专业办学特色或百年传承的历史人文精神中,或校园所处的特定地域环境中以及校园的公共空间环境和建筑中。如北大未名湖、清华园老校门这样极具人文与历史韵味的特定空间环境或建筑,都可以成为校园的代名词,学生正是通过这些特定的空间环境或建筑,逐步了解和认识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觉,增加内聚力。
“人”是校园的主体,校园空间体现人性关怀、表达对人的理解和尊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中人的行为模式,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建设的共识。
高等教育这样的理念转变,赋予校园空间更多的性格,校园空间应更加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校园环境也趋向于生态化和园林化,这是营造校园文化的要求,也是校园空间人性化的要求。
二、现代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趋势
1、校园格局的整体性与开放性
高校校园作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以系统的思维来思考校园格局的整体性。首先是校园功能分区的整体性,应根据高教和专业特点安排建筑布局,通过分类组合,各类分区明确、互不干扰。其次是校园外部空间的整体性,校园的外部空间与建筑实体正好是相互翻转的图底关系,外部空间不是简单的由建筑实体切割后剩余的空间,而应将各层次的外部空间联成整体来考虑,这也是形成校园整体环境意象的重要因素。
整体性校园要求规划与建设从只重视建筑单体设计转向建筑群体关系与外部空间的创造并重上来,把外部空间视为与建筑相共生、独立完善的整体,即建筑单体是限定与围合外部空间的重要界面,而外部空间是建筑单体的背景与衬托,两者间应相互协调统一。同时,随着校园规模扩大和校园建筑功能的日趋复杂,过去单一的校园空间正向场所复合空间转化,需要在引入城市设计的手法,加强校园格局的整体性。
而从开放办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出发,校园格局应具备开放性。校园各项共享的设施需兼顾校内外的使用,在布局上靠近校园的外围,并从校内校外分别设置出入口。如昆明医学院校园被城市道分为东西两块,规划将体育馆和游泳馆布置在校园西南的三角形飞地中,方便体育设施的社会资源共享。
2、校园功能区相对集中的组群式布局
从高校学科体系建设的新理念出发,校园各个功能区应采用相对集中的组群式布局方式,考虑各学科专业的关联性,形成多个学科组群,打破过去院系独立分散的格局,创造资源共享、交流便捷的教学科研环境,校园建筑相对集中的组群式布局,大大缩短了师生在各个功能区之间穿梭的时间,也使建筑之间设置全天候步行通道成为可能,将极大方便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昆明医学院和上海海运学院的规划设计中,各学院均采用了组群式的功能布局。昆明医学院的多个二级学院分别组合为东南、东北两个学科群,东南组群包括达观楼、药学楼和人文学院楼,东北组群包括解剖楼、法医楼、GLP和动物中心。上海海运学院共设置航海类、通用工程类、经济管理法律类和文理社科类四个学科群,以“珠落玉盘”的布局方式分别设置于校园东北部。这些学科群内设置共同的信息服务、管理及教学实验设施,形成互为开放、资源共享的教学、科研、实验、学术活动建筑群体,有力的促进了相关学科专业的横向联系、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互补。
而在青岛高级技工学校的规划设计中引入的“聚落”概念,将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等建筑均以组群状布局,并强化各个建筑组群的内聚性,使校园空间层次分明。
3、校园人车交通体系的便捷高效安全
便捷、高效、安全的交通体系是形成校园整体性的重要保证。校园应遵循“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原则,以校园格局与功能布局为导向,科学布置可达性良好的道路系统和交通体系。
步行系统是校园内使用频率最高、也最具活力的交通系统。步行系统一般由主步行道结合绿地系统中的漫步道,共同形成完整连续的外部空间步行网络系统。
车行交通要求便捷、顺畅、可达性好。同时,道路的线型兼顾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校园景区及重要景观的观赏视线与对景形成,强调步移景换的视觉效果。
4、校园外部空间的多重性格
(1)校园空间的教育功能
校园外部空间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内涵,一方面提供户外活动的物质环境,一方面以景观环境作用于人的心理,使校园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使外部空间能提供美好的视觉景观.同时使校园空间的教育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