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以新型评价,促教师进步,促学生发展(1)

2017-08-29 05:0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以新型评价,促教师进步,促学生发展(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是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代新型智能理论的杰出代表。他指出智能不是单一的一元结构,智能有七种独特的性质,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功能体系,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智能行为。加德纳教授已辨别出来的智力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意识智能。加德纳教授的这一理论,是从对大脑的广泛研究推断出来的。每一种智力领域都是通过具体的才能、技能和兴趣表现出来的。这些智能可以培养和加强,这一事实本身就对如何教育学生,以使其学得最好取得最优成绩,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科学地拓宽了智能的概念,使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七种智能都很重要,不应只重视其中的一种组合。我们教育者不仅要对智能组合的变化保持敏感,更要为促进学生智能潜能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评价的弊端越发明显地显现出来,亟待呼唤一种有利于学生智能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地出台。而“多元智能”理论关于评价的发展趋势的理念,为科学、有效地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教师观念的深刻变化,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提供了可能。
  (一)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
  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从自身来讲确实在“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上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和质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是被塑造、被调教的对象。随着对人智能结构认识的不断清晰,教育者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元智能理论”具有明显的人性特征,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现有的智能状况,符合人的生理及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尊重了人的个性特征。教育实际上是对人多元的,自然存在的智能进行调动、开发,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使我从内心深处牢牢树立起“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
  教师“学生观”的明确树立,为学生们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自我,有着自尊自爱,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过去我在教育中也围绕着“爱”、“尊重”进行着探讨,但是只停留在对学生情感认识的层面上。“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使我从客观、科学的角度认识孩子,引发我思考的是人本身存在的七种智能状况,是对学生本性、本能的“尊重”。在教育实践中我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是在充分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给予教育和指导,力争达到使“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目的。
  (二)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建构起新型课堂环境。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注重的是学生智能的发展状况,将更多地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学习与思考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问总是从不断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实践证明,让学生质疑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相关训练,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质疑发问,探究讨论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春天万物生长”一课时,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由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的。有的同学问:“为什么春天会万物生长?” 有的同学问:“稻谷飘香什么样?”还有的同学问:“我不知道‘纷飞’是什么意思?”而这些问题正是以往需要教师提出,学生要逐一回答的本课学习的重点知识所在。现在教师完全从学生的认识出发,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主,学生就是在这自我提问,相互解答的过程中进行着丰富、开阔、大胆地学习。学习《春雨的颜色》一课,在学完第4自然段时,敏锐的孩子就大胆地提出“为什么第3段写‘落’,而到第4段就写成‘淋’,那‘淋’是什么意思?”。学完第5段后又有同学发现了这时作者又改用‘洒’了。这些细致地发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十分不易的。我巧妙地利用学生这一兴奋点及时引导仍未注意的同学参与思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作者用词的精当,并再次领悟到春雨的特点,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共4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让学生的主体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张扬(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