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本教师培训的途径与策略(1)(2)
2017-08-29 06:52
导读: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强校本培训,发挥学校教师集体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强调同伴的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
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强校本培训,发挥学校教师集体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强调同伴的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教师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反思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通的形式,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叶澜教授说“写一辈子的教案未必成为名师,而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却能成为名师。”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提倡教师的反思合作,具体做法是:
(1)课后备课。要求教师根据教学中和教学后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存在问题和今后改进方向,从而促进教师为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创造条件。
(2)写反思教后感。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可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总结、提炼和升华;可使失败的教训得以改正。
(3)自评、互评(合作)。在教研组内组织自评、互评活动,不断发现课堂教学观念、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打破学科封闭状态,实行跨学科的综合式教研评课,针对各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研究,不同学科之间联合攻关。
(4)征集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要求教师将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典型事例,以“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反思”“问题讨论”等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个案呈现出来。通过以上方法逐步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专业化水平。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诊断课堂教学,建立评价体系
在课改实验中,学校要对教与学的评价进行积极的探索。针对教师的评价,可以根据教师授课进行龙式的评课;对于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制作“学习成长档案袋”。
教师评课的方
法学校要根据目前评课中存在的问题,准确界定评课的意义,采用正确的评课方法,评课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听课阶段——讨论阶段。准备阶段就是要求授课教师应向同行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策略及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重点不仅要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解决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完成对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和突破。此外,授课教师应提出困难和问题,确定听课重点。听课阶段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全面观察,为评课搜集一切必要的教学信息。学校要求评课教师记录教学过程的梗概,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等。此外,应记下课堂各项活动所占用的时间,以便了解教学结构和时间的分配。讨论阶段就是在听课结束后,实行“沙龙式”评课。学校强调评课的着眼点应落在“议”上,即通过教师的多方探讨交流,促进共同进步,实现群体效益。首先是由授课教师对授课过程认真地反思。其次,听课教师宣读听课记录,双方共同围绕听课重点展开讨论,重在评价教学成败得失的原因,研究改进教学的对策。
在教师对学生行为与成绩评定方面,教师应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学校采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的过程评价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如进入本校以前的获奖材料及个人成功的事件记述,学生“自画像”(学生将自己的个人介绍、自我素描或漫画、照片等能够体现自己特征或特点的作品展现出来),最满意的一篇
外语作文或
日记,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
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自己设计一份作业,学生本人认为能展示自己进步的材料等等。档案袋里面有学生成长的足迹,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发展状况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四、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问题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校本教研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广大教师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游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外;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论价值认识不够,将校本教研当作额外的负担;一些平时没有认真地发现现实教育中的具体而真实的问题,却热衷于一些热点问题、宏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并非是从实际情境中具体问题提升出来的共性问题;一些教师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忽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程开发的研究,导致校本教研狭窄化;教研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缺乏对某个问题研究的持续关注和持续研究的意识;部分教师不愿学习教育理论,希望有现成的操作模式,将校本教研简单化为一系列的操作程序,缺乏内容与实质;部分教师仅仅关注个人的经验,忽略学习他人的经验,致使在研究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知行脱节严重,教师虽然认同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但实践中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些教师问题意识缺乏,课题意识薄弱,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的课题。
2、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两点建议,供同行实施中参考与借鉴。
(1)构建区片、市级学科教研网络。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虽然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教师的互助合作,但应该还可以建立相邻学校组成的学科区片联合教研组,县(市)、区可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定期就课改中的共同问题开展讨论与研究。对于势单力薄的学校,尤其是像体育、艺术等学科,这种区片、县级学科教研网络的建立,将会有效地改变教师资源匮乏、孤立无援的教学研究状况。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构建和谐
校园,谋求共同发展。一般而言,学校的行政成员与教师之间,难免存在着一定的隐性或显性的摩擦。这种摩擦,处理得好,则能使学校政令畅通,上下一心,积极投入到校本教研之中;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出勤不出力,摆摆样子,走走过场,甚至根本置之不理。干群融洽,才有浓郁的教研氛围。彼此和乐,才有得力的同伴互助。教师与教师之间,如果彼此尊重,精诚团结,日常生活能坦诚相见,集体备课能畅所欲言,听课评课能客观评析,个人心得能互相交流,他山之石就能攻玉,这样的同伴互助,必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如若外和内不和,说福不说祸,叫喜不叫忧,这样的同伴“合作”不是互相帮助,而是互相抵触、闭关自锁。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亦是如此。教师真正的成长,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这就需要校本教研。在课改浪潮之下,如何运用校本教研与培训的权力,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新课题,需要学校发挥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和质量评估体系。在“研”字上做文章,将校本教研置于整个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合理地位,校本教研将会成为校园内奇光四射的“魔法石”!
参考文献:
蔡国飞,2005,校本教研与教师队伍建设浅析[J],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浏家港中学(教育论坛网站)3月25日
教育管理版。
孙晓荣,2004年,校本教研的时空权力与制度[J],《中国教师报》1月6日第8版。
吴再柱、张俊华,2005,和谐校园,校本教研的绿地[J],《中国教育报》5月17日第7版。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姜 平,2005,校本教研:四大不良倾向拦路[J],《中国教育报》4月14日第7版。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