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英语教学(1)(2)
2017-08-31 05:14
导读:从 心理学 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创造一个令学生各种感官得到刺激的氛围就显得特别重要。不同感官所需的刺激信号各不
从
心理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创造一个令学生各种感官得到刺激的氛围就显得特别重要。不同感官所需的刺激信号各不相同,视觉接收图像,听觉接收声音。各种媒体彼此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代替。要培养提高交际能力,英语课堂教学就要结合“视、听、说、读、写”。但课堂时间有限,传统教学要求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事实上只重视了“读”与“写”,更难满足学生的视觉。而多媒体电脑课件容量大,功能大,图文并茂,还集中了影像、声音及动画,赏心悦目,最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高度集中了注意力,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读”与“写”能力,也锻炼了“视、听、说”能力。例如:在初中二年级的课本中有一课是《MOZART》,在这一课里,主要是讲述莫扎特的
音乐和生平。往常老师都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讲课。其实这样讲课的效果并不理想,如果用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制作了一个附音乐播放的动态演示课件。制作的这个课件主要目标就是突出它的交互性。在上课时,学生们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阅到事先加注的课文背景知识,以及任何一首课文中提及的音乐作品片段。这样,学生不是仅仅学习了课文的单词和语法,而是完整地理解了莫扎特本人,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同时了解了外国文化。而且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兴趣、爱好之上的,对于学生来说负担感大为减轻。这些都是传统教育中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所无法做到的。
四、有利于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一言堂”,课后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应付考试,相当部分是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承担的相当一部分语音基础训练课程,转由声像图文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承担。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既方便了教师的讲解,又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补充的课外材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因此,课堂内容就变得充实、完整,课堂教学活动连贯紧凑,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从课堂教学看,现代英语教学要求突出交际功能,让学生多说,多练。但课堂时间有限,仅靠黑板和投影,操作费时,常令课堂容量不大,尤其在处理长篇幅的对话、文段等时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后让学生进行操练的时间已不多。但运用多媒体电教课件开展教学则不同。教师作为电脑操控者,可把握时机,控制节奏,做到张驰有度,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以及学生进行交际训练的机会和时间。这在篇幅较长,语言点较多的文段教学中效果更加明显。而在复习课时,尤其是在初三英语的专题复习课时中,多媒体电脑课件的多样化,大容量的优点更发挥得淋漓尽致。且多媒体电脑课件生动有趣,赏心悦目,使学生注意力较长时间地高度集中,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使得学习的效果大大提高。这些都是一般的传统教学手段所望尘莫及的。以教师为中心,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以这这样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学生充其量学到的只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根本不能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例如:在新版的九年制义务教材的英语课本中就有非常多的英语对话课文和练习。可这些对话最多只有配套的磁带。这使得课文教学缺乏可视性,生动性。几年前一套《走遍美国》风靡全中国。它的成功是因为它结合了英语教学中视与听,为学习者模拟了一个很好的英语环境。我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中学英语教育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呢”,众多的多媒体教学网给了我一个启示,“FLASH+MIDI”就是问题的解决方案,当前最流行的FLASH的动画是视觉的保证,压缩比最大的MIDI是听的基础。再加上计算机的互动性,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决不是一个神话。拿初中课本中《DON’T WASTE THE ELECTRICITY AND WATER》来说,FLASH动画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憨态可掬的爸爸,盛气凌人的妈妈,唯唯诺诺的SUE,机灵的SUSAN。至今学生们的笑脸都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五、总结
总之,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音、象、影、视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英语教学变为直观、具体、快乐、主动的动态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通过形、声、情、景多方面的视听刺激,使平淡抽象的内容变得神奇、具体,使零散繁琐的内容变得系统、简洁,使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记忆更加牢固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使教师的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