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考生答卷失误给备考者的启示(1)

2017-08-31 05:05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考生答卷失误给备考者的启示(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相结合的

   “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方向,加强对考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区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掌握主体知识,具备历史学科能力是高考备考者的奋斗目标,分析高考历史答卷情,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将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1999年山东省高考历史学科考生答卷失误情况分析,给备考者以借鉴。

考生失误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基础知识掌握久牢固、准确。

在37道选择题中,考查“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的试题占近1/3。在这些题目中难度低于0.45(含0.45)的共有4题,依次是第2(0.42)、6(0.42)、12(0.28)、18(0.45)题。识记性题目考查出现高难度的原因并不是试题命制偏颇,而是由于考生对历史知识记忆页“牢固”、“准确”的缘故。如第2(韩、赵、魏三国的都城)第6(女真族换铁的用途)、和12(袁世凯借款的目的)、第18(《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小题考查的内容,都在教材中有直接而又清楚的表述。第41题是考查考生概括归纳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表达能力,考生失误的主要表现是:第一,遗漏史实。如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唐玄宗重视官员选用考核,完善科举制;第二是史实混淆。如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倒置,安史之乱写成七国之乱、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政策的混淆不清等。第42题中的“积极作用”,标准答案虽基本照搬教材内容,但考生的答案仍遗漏了很多知识点。第43题形成图一的原因分析,因对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记忆不清,造成大量失分。

二、缺乏将再现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技能技巧转化为正确的解题能力。

在选择题中,因考生比较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低下,使这类题成为选择题中难度最高的题型。如第29(巴黎工人六月起义与巴黎公社起义的异同)、第33(俄国十月革命与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共同点)、第36(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点)题,难度依次是0.44、0.14、0.39。在材料题中,考生的比较判断、归纳演绎、定量定性分析能力欠缺。如第39题没有对西汉、东晋、唐代、北宋三个时期的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第40题对背景和措施的回答不能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演绎归纳,造成答案要点缺漏,整顿背景中没有提及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整顿措施概括不全,遗漏了许多要点。在问答题中,考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低下。如第43题,一部分考生把握不住三幅图的基本特征,也没有抓住“德国自身及欧洲大国政策对德国政策的变化”的两条主线来分析原因和归纳概括出答案。

三、缺乏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在材料解析题的第40题中,对意义的回答多数考生只答了对当时经济恢复的作用,答案没能作延伸和创新,指出整顿的深远意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在问答题第42题中,一些考生不能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洋务运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而是拘泥于洋务运动的内容作答,不能通过这些内容深刻、辨证地分析积极和消极作用,更难得出创造性的结论——“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在第43题中,很多考生难以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表现是:第一,不能利用三幅图形成历史空间概念。第二,不能从宏观上审视和抽象概括欧美在此历史空间范围的对德政策。第三,对欧美大国的理解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欧美大国即欧美资本主义大国,不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从总体上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不能运用主体知识才取正确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做到在新情境中独运用知识,获得创新能力。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现实性、具体性和规律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多样性和统一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等十大特性”,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考查要求的“四项十条”实际上主要是针对这些特性规定的。历史知识的特性和“四项十条”要求决定着备考者的复习方向,从目前考生答卷存在的问题上看,要想取得高考理想的成绩除针对历史知识特性和学科能力考查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复习外,还应吸取考生答卷的经验教训,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复习方略。

一、要切实注重历史主体知识的掌握。

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主体知识掌握的质量和运用的程度能够反映其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为此,在学习中应提高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做到牢固、准确、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深化巩固教学内容是掌握历史主体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备考者成绩的优劣,关键是是否学会了学习。高考命题依托的是高中教材,围绕历史知识特性研究教材构成,设计掌握学习的模式就显的尤为重要。

第一,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系统论对历史知识进行感知、领会、记忆、再现、运用和创新。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客体既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又是构成系统的一个要素。同时任何一个客体即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大系统又可分为子系统,而子系统又有小系统构成,中学历史学科系统是由单元构成;单元由章节构成;章节由正文、补充文、绪论文、史科文等要素构成。我们复习的过程实际上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过程,也是利用系统的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形成知识网络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有利于知识的保存,较长时间不能被遗忘;二是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结构,有利于知识被准确、快速提取和迁移;三是这种知识间有机联系和网络结构,在解决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迅速的反映联想,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备考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的理解把握上。复习的目的是在于复习者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其结构网络的形成应立足于章节,着眼于单元和教科书整体,通过结构网络模型确认知识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数学课程内容表征的分析框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