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校本教育研究把追求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提倡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研究的价值角度来看,校本教育研究具有现实性和实效性。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完善自我、专业成长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建立新的秩序,对教学常规和管理常规进行改革。比如,为了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哪些教学常规应该改进 ? 教学管理如何变革 ? 学校中人与人、学科与学科、年级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 等等。当前,学校一级的教育研究尚缺乏基本的制度规范,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营造一种有利于每个教师发展的氛围,构建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研讨和共谋发展的研究机制,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校本教育研究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地的教师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困惑和问题依然不少。部分教改实验区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相当部分实验区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国家级或省 ( 市 ) 的培训,所接受的 “ 通识培训 ” 、 “ 学科培训 ” 往往层次较低,效果不佳。另外,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教学层面的问题,如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给校本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切实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以校为本的、富有实施策略和活力以及融学习、培训和研究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机制和制度,就成为广大中小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由此,校本教育研究制度呈现出现实性、实效性的特征。 4 开放性与发展性
校本教育研究主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以实现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宗旨,着力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现实问题;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采取案例研究、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等研究形式,注重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进修培训相结合;通过教师的 “ 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反思一再实践 ” ,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 “ 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 ” ① 校外专业人员参与校本教育研究,发挥理论指导和引领作用,可以确保校本教育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这决定了校本教育研究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系。
三校本教育研究的保障
校本教育研究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需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做支撑。当前,在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和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构建校本教育研究的长效机制和支持性环境体系,中小学校必须切实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制度建设,强化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积极搭建校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注重校本教育研究的督导评价,狠抓教研队伍建设,着力为校本教育研究活动高效有序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l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校校本教育研究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各中小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校本教育研究的制度建设,让教师参与其中。校本教育研究制度一般包括教研活动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片 ( 区 ) 协作制度、师资培训制度,等等。 “ 教研活动制度 ” 强化 “ 思、评、议 ” 的实践范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紧紧围绕新课程实施开展自我反思、 “ 一课三议 ” 和 “ 三课一评 ” ;坚持日有回顾,周有反思,月有总结,学期有汇报。 “ 教学管理制度 ” 要求做到每周有一次教学后记,每季度有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有一节研究课,每学年有一份经验总结、《 “ 课例 ” 研究报告》或论文。 “ 片 ( 区 ) 协作制度 ” 注重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切实加强片 ( 区 ) 学校间的合作与互动,开展集体备课、 “ 课例 ” 研讨和课题研究,发挥教研活动基地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 “ 师资培训制度 ” 着力为教师提供充分自主、合作、学习、研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学习、观摩、考察活动,学校要尽其所能为校本教育研究提供所需的经费、场地、专用教室等。建立和创新与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校本教育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是教育研究重心下移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 2 强化校本管理
立足学校,从 “ 外控式管理 ” 转向 “ 校本管理 ” ,从控制、协调转向开发、促进,着力增强校本管理的实效性,这是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育研究的环境支持和组织保障。全面推进校本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一是要建立县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管委会,加强对县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活动的宏观指导;二是要建立片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协作组,由片 ( 区 ) 学校教科室主任组成,统筹、协调和组织片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的经验交流活动和研讨会,充分有效地挖掘和利用片 ( 区 ) 的枝 I 本教研资源,为片 ( 区 ) 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资讯服务;三是要建立校本教育研究领导组,由主管校长牵头、教科室主任或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全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加强对学校各学科组校本教研的规划和管理,总结、推广校本教研的经验;四是要建立学科校本教育研究小组,规划学科组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县 ( 区 ) 、学校两级校本管理机构的任务,确定本学科组的研究专题,组织开展同伴互助和案例研究,督促教师自主进行自我反思,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3 搭建交流平台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案例研究、自我反思是校本教育研究的 4 个核心环节。这些环节的有效实施及良性运行,有赖于教师、校际和片 ( 区 ) 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帮互助。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把县 ( 区 ) 学科教研员和学校的骨干教师培养成为县 ( 区 ) 校本教育研究的 “ 土专家 ”[4] ,让其担当专业引领的重任。专业引领主要表现在由观念先行转向实践可行,由观念的 “ 通识培训 ” 转向学科的 “ 技术培训 ” ,以使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 “ 沙龙 ” 、学术园地、虚拟教研网络平台等形式,在学科组内开展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推进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之间的同伴互助,注重对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研方式的交流、探索和体验;用案例推介服务于学校,把案例推介作为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服务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通过抓案例、讲案例,强化案例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用典型案例来提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对新课程的全面反思,不仅要对新课程的实践进行反思,而且要对新课程的理论进行反思,努力缩小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不断发展和完善新课程的理论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县 ( 区 ) 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片 ( 区 ) 教研室应成立校本教育研究协作组,通过举办教导主任论坛、组织现场观摩研讨会等,为不同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着力推进校本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 4 注重督导评价
对于校本教育研究的高效、有序开展,督导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以督导评价为杠杆,加强督导评价,转变职能,建立和创新相对开放、教师广泛参与的共同决策机制和制度,促进校本教育研究评价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从督导评价入手,更新教研评价观念,注重 “ 人本评价 ” 、 “ 开放评价 ” 、 “ 动态评价 ” 、 “ 服务评价 ” 和 “ 发展评价 ” ,有效地推动校本教育研究,切实保障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县 ( 区 ) 教育局每学期、每学年要就校本教育研究的问题进行专项督导,学校要把教师在校本教育研究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和评先选优的主要依据。对校本教育研究的督导评价,重点应放在校本教育研究的整体推动与发展、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品质的提升和特色建设等方面,以促进校本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 5 狠抓教研队伍建设
加强校本教研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开拓性的科研型教师队伍,为校本教育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贡献,是推动校本教育研究和增强校本教育研究实效性的根本保障,也是促进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和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科研型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理论素养,包括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其他的相关理论;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组织科研、信息资料的加工筛选、开拓创新和言语表达的能力等;具有较强的科研道德意识,除了具有基本的师德修养外,还应有严谨求实、顾全大局、合作互助等意识。科研型教师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要善于在校本教育研究的共同体中坚持民主平等、集体协作、互帮互助;要加强学习,参与培训,苦练内功,注重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