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教育投入的结构及基本特征(1)(2)

2017-09-02 02:20
导读:2.从形式来看,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教育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资金投
   2.从形式来看,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教育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资金投入,还包括政策、认知、精神和行为等广义的投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相关投入不像一般生产投入那么简单。在教育投入中,不仅有物力财力等物质性的投入,也有政策体制上的支持,还有更核心的思想和精神及其人文关怀的投入。
   
    形式上的多样性体现为:一是投入主体的多样性。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教育的性质的原因,决定了教育投入主体多样性的特征。教育投入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各种组织和机构、各种团体、家庭和个人等。二是投入渠道的多样性。多样性的渠道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政策制度等。人力资源投入主要指教育主体的作用,包括领导者的思想观念,管理者的改革意识,教师的情感投入,都是人力资源投入的表现。财力资源投入,也可称为教育财力资源,指的是用于兴办教育事业、组织教育过程时所用的财力,包括从兴办教育事业到个人参加教育过程进行学习所支付的各类钱财,表现于现金或由实物折算的以货币为单位表示的价值。它不包括向教育过程实际输入的教育资源中不经过货币单位核算的那些实物的经济价值。政策制度主要指国家制定的有关教育发展计划,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教育部门的人事权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它立足于国家现状,体现国家既定的教育发展计划,使教育事业的质量和规模得到保证。
   
    3.从地区来看,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首先,就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来看,教育投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一个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在社会总资源中占多大比例合理,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人均教育投资、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财政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等的不同。所以,发展经济尤其是扶持落后地区经济是增加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途径。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次,就物力投入的差异来看,经济发达的国家地区,对于教育的物力投入是很充裕的。舒适的校舍,先进的教学仪器,良好的教学活动场所,尤其是对于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和重点院校,教育方面的物力投入从来是不会吝啬的。而经济不发达甚至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农村,教育在物力方面的投入是相当匮乏的。
   
    再次,就精神文明投入的差异来看,我国教育事业总体上是不错的,非经济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他行业,就一般人来说,经济待遇好,就能干得比别人好;但教育不同,这个行业需要文明素质高的人、需要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如果只是为了待遇丰厚而任教的肯定做不好。因此,许多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存在好教师,而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也会有许多不称职的教师。
   
    第四,就政策投入的差异来看,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投入的政策上肯定存在差异。它需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需求结构以及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等因素来制定教育政策。就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而言,欠发达地区显然处于劣势,而小学教育方面,则由欠发达地区居于首位。这种资金分配格局是与各地区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也是政策投入高低的体现。
   
    4.从时间来看,具有长期性和递增性
   
    一方面,教育投入表现出长期性。据统计,把一个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往往需要十多年甚至更长的教育投入。而且受学习者自身特点的制约,这种投入应该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将不利于受教育者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过程中,无论是投入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是国家、社会、抑或是教育系统内部以及教育领域内的个体的认知、精神和行为,都必须是长期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另一方面,教育投入在整个过程中呈现出递增的态势。如果把教育阶段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那么,高等教育较之中、初等教育阶段的人、财、物、精力、时间等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长,呈现出不平衡的增长趋势。但无论是初等,或是中、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投入都是递增的。受教育者随着学龄的增长,其所获取的知识和精力以及情感的投入都在日益增长。
   
    5.从收益来看,具有长效性、间接性以及多效性
   
    长效性表现为,教育投入的收益,尤其是经济收益的获得,往往需要较长的过程。一般说来,一笔投入能够发挥作用,取得收益之前,既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学校教育过程,以把学习者培养成社会所需专门人才(如培养一个中等文化程度劳动者要12年左右,培养一个合格大学生要16年左右),同时还需要经过学习者个人到经济部门寻找工作,适应工作环境,以发挥其劳动技能这一过程。
   
    间接性表现为,教育投入在教育领域内所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或人力资本,最终只有到经济领域内才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与作用。不仅如此,教育投入循环与教育投入收益的补偿也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即教育领域里投入成本一般只能用于对其他经济领域内劳动成果和收益进行补偿。教育领域自身并不能直接创造出相应的经济价值及收益。
   
    多效性表现为,教育投入形成的知识和技能与劳动能力—人力资本,不仅能为学习者本人带来种种货币性经济收益和非货币性心理收益,同时还能为社会或他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精神满足。前者如学习者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增进;后者表现为社会生产效率、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与民族文化素质的改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6.从供需来看,存在供需的矛盾性
   
    教育需求,包括个人对教育的需求,国家对教育的需求和生产单位对教育的需求;教育供给,包括国家举办的各种教育,企业法人和社团组织举办的教育以及个人办学等。决定教育供需的因素包括教育投入、劳动力需求结构、教师供应状况等。因此,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是矛盾的双方。一般来说,教育投入的需求是无限的,教育投入的供给是有限的。
   
    从物力、财力投入来说,教育工作者、学校以及各种教育机构(教育供给者)是教育投入的需求者,接受教育投入供给者(教育需求者)提供的物力、财力等资源;反之,教育投入供给者(教育需求者)接受教育投入需求者(教育供给者)提供的教育服务。然而,从人力、政策法规、精神投入方面来说,教育工作者、学校以及各种教育机构(教育供给者)是教育投入的供给者,用自己的知识、精力来为教育投入需求者(教育需求者)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反之,教育投入需求者(教育需求者)接受教育工作者、学校以及各种教育机构(教育供给者)提供的服务和帮助。这一对矛盾表现为,教育需求者对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但作为教育投入供给者所能提供的供给又是有限的;反之亦然。
   
    因此,教育需求者会适当遏制自己的教育需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支付能力提出教育需求;教育供给者,也会根据社会教育投入的可能量和学校教育成本确定办学规模,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一定质量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投入的利用率。
   
    认识和掌握教育投入结构及特征,对完善教育政策,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指导意义。对教育投入的结构研究启示我们,在大力提高保障性政策投入的前提下,保持物质性投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同时提高间接性和直接性相统一的物质资源投入的利用率,保证长期发挥人力资源的情感和精力投入的效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根本性途径。这里仅就教育投入的结构及特征研究的意义,阐述两层意蕴以抛砖引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一,明确教育投入的结构与特征,可以加深对教育投入内涵的认识,从而形成新的教育投入观。我国以往的教育投入理论对主体性和精神性投入的研究不够。过去,对教育投入的研究,注重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就经费投入的问题谈教育经济的问题,忽视国家意识和个体意识在教育投入中的重要性,对教育中人文精神或主体性投入问题关注不够。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教育投入中主体性或精神性投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我国教育实践来看,教育所处的境况是十分复杂的。在纷杂的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教育要获得内涵的发展,只有以教育投入为着力点,寻找教育发展的路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我国教育的实情主要凸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资源投入极度匮乏,缺少必要的物质前提。尽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国外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及其占GNP的比例仍是非常之低。另一方面,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没有得到凸显甚至是丧失,教育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不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学生沉溺于喧嚣的网络游戏,把精神家园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等诸多教育异化或功利的现象与事件不胜枚举。同时,人们习惯认为教育投入就是教育投资,忽视人作为主体在教育投入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和地位。鉴于此,重新审视教育投入中的各种弊端,纠正对教育投入内涵理解的片面和偏差,确立正确的教育投入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价值。
   
    第二,深入剖析教育投入的结构及特性,认识主体性投入或精神性投入的核心地位,可以更好地调动教育者和学习者直接投入在教育教学活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情感、精力,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首先,教师是高校的依靠力量,其主要职责是育人。这一职责决定了教师投入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该在两方面加大投入。一方面,教师要加大自身的精力、情感投入,用“心”工作,用“心”育人,热爱教育,以积极的情感对待学生。只有当教师真正以积极的情感对待学生时,才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自己开展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其次,学习者自身也是教育投入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习者通过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接受教育,全面发展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能更好地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学习者自身对教育投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有限的物力投资条件下,提高教育或学习质量就必须增加其自身情感和精力的投入。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情感全面投入到学习中,才能使自己真正得以成长。再次,教育工作者还包括管理者。作为高校的经营管理决策层,从角色分配上看,他们是学校的服务人员,是教师和学生的公仆。学校正常秩序的进行和维持、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学校与社会和谐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都离不开管理者。管理层在教育系统内部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影响和制约教师和学生的投入。这就要求管理者也加大对教师和学生在精力、情感等方面的投入。因此,管理者要从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满足他们的需要,实现人本管理,真正做到理解和关心教师及学生,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