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投入的结构及基本特征(1)
2017-09-02 02:2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论教育投入的结构及基本特征(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教育投入是指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进入教
教育投入是指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进入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它不仅能为学习者本人带来种种货币性经济收益和非货币性心理收益,同时还能为社会或他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精神满足。可以说,教育投入是一切教育活动进行、维持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内涵在不断扩大。它不仅包括资金投入,还包括政策、认知、精神和行为等广义投入,而且包括国家投入、社会投入、教育系统内部以及教育领域内的个体的投入。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投入的研究,了解和分析教育投入的结构及基本特征。
教育投入从主体上可分为人力、政策和物质三大方面。相应地,人力则包括学生和教职员工,主要指精神性投入;政策可以包括各种优惠条件和法律保障;物质可分为实物与资金。从这三大方面入手,教育投入的结构大致可分为精神性投入、政策性投入和物质性投入。它们由内至外构成了教育投入的结构。
一、精神性投入是教育投入的核心(实质)
人力资源有两个方面,即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教师和管理者)。他们都在教育过程中输入人力(时间)进行劳动。人力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主要部分,而且其中一部分又承担了精神生产的任务,使学习者成为能在未来发挥作用的主体。因此,他们的投入在教育活动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投入时时影响着教育质量以及育人成才的大计。
教育主要是培养学习者理性和发展他们精神的活动。教育是精神生产劳动。它不仅仅使身体(肉体)得以训练,其本质主要在于附着在不同个体身上的思想和精神(包括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个体之间的传递与流通,而不是物质的简单交换与馈赠。可见,人力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投入最主要的是情感和精力的投入。情感和精力的投入属精神性投入。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所谓教育中的情感,是指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这种情感,有健康和非健康或正当与不正当之分。健康而正当的教育情感,主要表现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或教育者的喜爱和爱护以及学习者对学习或教育工作者的热爱和尊重等。非健康的、不正当的教育情感,则表现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或学习者的冷漠和鄙视以及学习者对学习或教育工作者的惧怕和厌恶。但无论如何,正常的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或学习者应有稳定、健康、正当的教育情感;纵使教育活动中产生了困难和麻烦,也应尽力避免不健康和不正当的教育情感产生。
而教育精力则是指教育者或是学习者的心神状态或精神状态。教育中的心神状态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神状态表现为强烈的责任心,认真负责的态度,饱满充沛、孜孜不倦、全心全意的投入精神。消极的心神状态,则表现为敷衍塞责、心神不专、精神倦怠等。精神是具有传递效应的。正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神状态有这样的差别,才会出现在同样的教育时间和空间里,学习者的效果会完全不同。
可见,在教育过程中,精神性投入不但不会被消耗掉,而且会得到更大的传播效应。积极的精神性投入会创造出新的增值,而消极的精神性投入则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都需要重视人力中的精神性投入。
二、政策性投入是人力与物质相互转化的中介
教育的政策性投入,包括直接的教育政策性投入和间接的教育政策性投入。直接的教育政策性投入,是指党和政府投入到教育领域的基本政策和具体规范。它包括党和各级政府就教育的普遍性问题,如教育方针、任务、目的、目标、原则及基本措施等直接做出的决议、决定、纲领、纲要、规定、意见等,以及针对某一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某一类教育问题直接做出的暂行规定、暂行条例,发布的实施办法、通知、建议等。间接的教育政策性投入,是指党和各级政府所制定的与教育发展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文化政策以及劳动
就业政策等等。由于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党和政府对教育领域的政策性投入,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左右着教育的发展进程。
从不同的主体来分,教育政策性投入可分为国家领导和引导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宏观战略、决策及实施力度;法律、制度上的规范和约束力;学校领导者在改革等方面的政策调整与实施。无论如何划分,也无论是关于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等根本性的教育政策,还是关于某一类教育问题的具体政策,教育政策的制订与提出能起到一种很好的调节、保障和制约作用。它能指示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出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制约着各种不规范、不合理的情况和问题。如教育战略地位的规定,教育投资规模的大小,教师待遇的提高;又如教育部制定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规定,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规定。
三、物质性投入是教育投入的条件与基础
教育的物力资源,狭义地说,是指输入教育过程的物质资料方面的直接实物条件。这种物资条件可以用实物或者财力(价值单位)来表示。在邱渊先生的《教育经济学导论》中,实物资源从教育过程输入中的实物条件的经济性质,可分为:一是在经济学中曾有“可自由取得的使用价值”一类的东西,如洁净的水等资源,但这些在今日往往需要支付若干经费才能使它们成为教育过程环境的可资利用的条件;二是土地,如足够(无需过分)宽敞的
校园,是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必要条件之一;三是“费时间”亦即具有“迟效性”(或称“时滞性”)的实物条件,如教材、校舍;四是“高科技”或技术性的实物条件,指一些特殊的教学设备、用具、图书等等。我们知道,教育的维持与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而且学校的校舍、校园绿化、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文体器材等,都还要不断进行程度不同的改善。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劳动时间、教材和设备等等的质量都对知识、意识等输入情况起着直接作用。可以说,实物资源的投入具有直接性的特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教育的财力资源,指的是用于兴办教育事业、组织教育过程时使用的财力。它包括从社会兴办教育事业到个人参与教育过程进行学习所支付的各类费用,表现于现金或实物折算的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教育过程财力条件的作用与直接输入教育过程的人力资源和实物资源不同,财力条件本身不可能成为直接输入教育过程的事物或要素;否则,教育过程成为一种商品交换与买卖的过程。财力,无论其形式为现金、票据或其他,对于教学实践活动不可能产生直接的实质性作用,而是间接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力条件与实物资源不同,它仅是教育输入的间接性的经济资源或条件,是组织教育输入的工具或媒介物。它的间接性特征与其本身的特性有关。
然而,我们知道,教育的物质资源中实物条件和财力条件两个方面可以说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输入教育过程之中的物力资源虽然实质上不是财力而是实物,但在实际的计划、组织工作层面,这些实物却往往以价值形态出现,即表现为财力。另一方面财力只有转化为实物,并及时地输入到教育过程中去,才能发挥其作为教育资源的条件作用。因此,两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基本特征是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并且物质资源的投入是人力投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总之,教育过程或学习过程完全是一个发挥主体性的过程。物质性投入只是从外在提供教育或学习的条件和基础,教育或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完全取决于主体性投入或精神性投入,也即精神性投入为教育或学生习得的核心。政策性投入是人力与物质相互转化的中介,它在物质性投入转化为精神性投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教育质量或学习效率的中介或桥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教育投入的特征在学界已有较多的研究。总结起来,教育投入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非营利性、连续性、长效性、递增性、间接性、周期性等方面。但以往对教育投入特征的概括有失笼统、模糊,且大多限于对教育经费投入特征的描述。为此,从不同的视角考察,我们提出的教育投入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1.从性质来看,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二重特征
消费性。教育事业的进行总要消费一定的物质资料,而教育过程却不产生任何物质资料。教育投入,并不是仅仅以物力和财力的形态去表现的,它凝聚和消耗了大量活的劳动,并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物质条件作基础。它要消耗大量国民收入和大量资金投入。
生产性。教育投入可以提高劳动者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物质资料生产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又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资料。
教育投入完全是一种实际性消费与生产活动,而且由于它主要是高层次的智力活动,最终是为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社会一切部门行业,提供大量接受过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服务劳动者。劳动者为社会活动提供知识技能、观念和行为规范等良好保障,使生产活动中质量和效益有很大的提高。因此,生产性和消费性二重性特征明显。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