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从整合的角度 ,培养学生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能力是希望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不仅是从信息素养角度,而是要求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能成为自主学习、善于思考、会学习和创新的人才。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和认知工具)还有很大的距离。其中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建设好一个丰富可用的信息资源库,以及确保为学生提供的学习信息是快捷和最新的。
3.学科课程层面
这一层面是指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使其成为有机整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层面才是实现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的最终目标。正如前面内涵分析所述,实现这一目标不只是工具层面的应用,而是要求学科课程至少体现出三个主要方面的变革:功能结构、形式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
功能结构的变革是要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是指学科科目设置总体上的平衡性,而不应该偏重哪几门课程。当然,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的体现重点是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尤其要改变现有的以应试为主的课程设置。综合性主要是指克服每门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更多地体现出与其它课程之间的交叉性,同时也体现出克服科目过多和过杂的情况。选择性则是指课程设置要符合灵活性的要求,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来进行课程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学习提供可能。当然,课程功能结构的变革直接与一个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和培养人才的目标有关。
形式内容的变革是要求改变唯书本知识的现象,实际结果是要求在课程功能结构变革的前提下彻底改变传统教材内容的繁、杂、难、偏和旧,包括脱离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的状况。在课程功能结构变革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只能是先按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重点突出教材内容直接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等密切相关的联系,强化有利于学生终生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方面的内容。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新一轮课改(重点是教材)似乎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但是从本质上讲,课程功能结构改革不到位,新一轮的课改也将是不彻底的,同时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之目的。
教与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核心无疑是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其目标是从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运用向主动自主学习(也包括协作学习)、善于思考、灵活运用的方式转变。当然,教师的角色也将按这一要求而转变,在教的过程中重点体现一个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虽然从表面上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独立于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但如果学习目标(课程结构)和学习内容(教材等)不与之相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就等于无的放矢。这也就是说学习方式的变革也直接与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的变革有关,它们是一个整体。从上述教与学工具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本身完全是能够为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有利的条件和最大的可能。我们正是期望通过整合,将这些条件和可能变为现实。
上述分析也清楚地表明 ,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这一层面的实现难度要远比学习目标和工具层面大得多。因为这一层面不仅涉及宏观方面的因素,也涉及微观方面的因素,其中涉及学科课程在功能结构上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一变革不是某个学校或个体可为的,它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教育政策有关,也与整个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直接相关。也可以这样说,宏观方面的变革不到位,微观方面的变革也必定是不彻底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完成这一工程,任重而道远。
4.不同层面的相对难度归结
为了有序地开展整合研究,进行合理的分层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因为完成任何一项任务和实现一个具体的目标都会涉及到不同过程或步骤,而且每个过程或步骤实现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分析清楚不同过程或步骤的难易程度将有利于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最终实现或达到既定的目标。合理分层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整合研究的分层开展和层层推进。只有通过分层开展和层层推进,整合的最终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当然,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总体目标而言,如何分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提出的分层基本是按上述的分析,将相关的方面归在同一层,而在每一层里又按实现的相对难易程度区分开来,以供人们在开展整合研究的过程中参考。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个统一体,任何分层和区分都只能是相对的。各层和层内的各个部分之间既存在独立性,又表现为相互的交叉性和依赖性。为了形象地表达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和各层内部的关系,我们将它们放在一个难度坐标中,如图 2所示。坐标的纵向表示各层实现整合总目标的相对难度,而横向则表示层内各部分实现的相对难度。举例来说,学科课程层中的功能结构部分实现的相对难度为最大(参照上述的分析),而学习目标层中的信息技术教材的实现相对难度为最低。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