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不可否认,面对新世纪新的挑战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现行的教育制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而作为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 ---- 课程改革自然被摆到了重要的历史日程上来。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已滚滚而来。 2001 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和发展基础教育的决定》,同年 6 月国家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们已经感觉到一场强劲的 “ 革新风暴 ” 的到来。今天,课程改革的实践,正在以其蓬勃的发展态势深刻改变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经在引发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的教育变革。
在此,我结合我县实际谈一下自己对课程改革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课程改革首先要改革教育理念,明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意义,接受全新的课程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夯实新课程改革的基础。
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活动,是提高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转变工作方式的有效途径。我县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 、组织多层次的培训。我们邀请了北京课改小组的专家对全县校干及骨干教师进行了素质教育课程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内容的培训,转变广大校干和教师的观念。使他们了解、认同、理解新课程的意义、把握新课程理念、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另外我们还组织了实验教师参加了《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培训,突出解决实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新教材的准确把握等问题。同时,我们还注意了对一些教研人员的较高层次的培训,努力使他们成为我县的课程专家。这样既解决了学校培训资金困难的问题,又有效地解决了把培训有机的融入课程改革实验过程的问题。
2 、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活动。我们既有专家专题讲座这样的 “ 集中 ” 培训,也有 “ 专题研讨 ” 、 “ 小组讨论 ” 等形式的 “ 分散 ” 培训。今年,我们几次组织校干和骨干教师到一些先进地区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的活动,使大家尽快领悟本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接受全新的课程理念。
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离不开 “ 学 ” 与 “ 教 ” 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具有鲜明特点的 “ 主动 -- 探究 -- 合作 ” 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依然强调基础知识的把握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学生 “ 人 ” 的发展。传统的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使得我们的学生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依赖教师,习惯于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没有自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认识,更没有在学习有自己的发现。同时,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都划成了一个个的 “ 独立体 ” ,他们之间不需要合作,是一种完全独立的学习过程。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一种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没有学会交往和合作,很显然,这些肯定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个体为群体。倡导 “ 主动 -- 探究 -- 合作 ” 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近几年,我县在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上下了较大的气力。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想尽一切办法吸纳一些先进地区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也积极倡导教师结合实际做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很多教师身上,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教师没有用自己的 “ 教 ” 去适应学生的 “ 学 ” ,而是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尽管教师改变了原来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式,但很明显的,这种教学思想下的教学忽略了一个关键:学生的个体发展。每个学生都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个体,而我们上面提到的各种能力也都是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所以,教师的教学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而不应该试图 “ 消灭 ” 这一差异。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 “ 以人为本 ” 的思想,才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