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业“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1)(2)
2017-09-09 01:40
导读:课堂组织形式改革:绘画技法升华和风格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获得,而目前大学阶段的教学形式极不合理。大学课程设计
课堂组织形式改革:绘画技法升华和风格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获得,而目前大学阶段的教学形式极不合理。大学课程设计以周为单位,时间相对集中,跨度小,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风格的升华难以实现,专业教育应以激发学生能力为主,调动他们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受空间限制,课题难以展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很难从大量日常的经验中总结造型规律,又无法及时延伸到设计实践的广阔天地中去应用,因此大学素描课程的组织应采取三分法:1/3为讲解引导,安排课题;1/3为讨论
辅导,提出问题;1/3为课题实践,室外练习。作业形式分为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以获得个别经验和合作经验。
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任课教师单方面给学生做出的评分,这种评分有很大的偶然性,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完全取决于评分教师的个人好恶。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没有一定标准,因此很难判断评分的科学性。而分数对于学生来说,它无异于一个决定性的指挥棒,试问当指挥棒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上时,又谈何教学的多样性、创造性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呢?因此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评阅,学生间相互评阅和学生个人自评,这种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可以在较大层面上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在互评、自评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形成一种活跃的学术氛围。
知识延伸架构改革:原有单元制教学的弊端是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加上任课教师风格各异,使得教学科目各环节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呼应,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出现断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应付,没有形成良性的知识体系来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导致学习过程被动辛苦,收效甚微。设计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多而且分散,教学内容因人而异、主观性很强,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得到的结果必然是“1+1<2”。有些学校也尝试在本科阶段采用导师工作室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点分散,学以致用的问题,但从培养学生个性的角度来看,工作室制的学生往往烙上了比较清晰的导师痕迹,不利于激发设计创造的多样性培养,因此这也不是一条完美的改革途径。笔者日前赴马来西亚考察学习时发现,他们设计教学中除各科目各有体系外,还有一门叫做主干课的课程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它是以某一具体品牌或产品为对象,从学生入学之初开始收集、了解相关资料,在学习各科目环节时,及时把该科目所学知识应用于品牌对象,在毕业之际,稍加修正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整套有系列色彩的设计作品。这或许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条宝贵经验。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
[1]张永典.《关于素描教学现状的思考》,《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素描人物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12.
[2]李乐山.《妨碍创新的若干因素》,《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三联书店出版.2002.11.
[3]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浙江
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