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阻力,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自上而下的变革机制、传统学校角色的根深蒂固及学校变革能力的缺乏。要走出课程改革的困境,需要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亲程变革模式相结合,实施转型的学校领导,发展变革性质的教师文化,超越学校范围的课程变革。
关键词:课程改革;外围;中心;重心转移;动力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人全面铺开阶段,此次课程改革以全新的哲学观、心理学观、社会学观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开始了我国教育实践的新旅程,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学校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落实机构,在其中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职责、扮演何种角色是关系到此次新课程改革能否深入持久进行的关键。
一、从中美课程改革之比较谈起
20世纪的美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课程改革主要是以杜威为首的进步主义的课程改革和以布鲁纳为首的“学科结构运动”。比较这两次重要的课程改革.除了具体主张上的分歧之外,其变革过程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改革的领导者或机构主要是教育专家、学者或校外科研机构;二是都以特定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三是都以特定的社会背景作为改革的结合点;四是现实与预期相去甚远。反思美国这两次课程改革,都是通过教育理想对实践进行的改造,当理想与实践缺乏相互的适切性时,作为教育实践重要阵地的学校就把外来的变革阻挡在学校围墙之外,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美国 20世纪两次重要的课程改革所出现的尴尬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开始逐步出现。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与美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发起主体主要是政府,其具体的执行者是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等;改革依据很多是借鉴国外的教育思想;改革是在适应2l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的。尽管此次课程改革是政府强力推行的,在发起之初做了踏实的理论研究工作,实施布局按照由点到面的原则逐步铺开,也为提高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进行了上岗培训,但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遇到了类似于美国课程改革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在:许多学校、教师在形式上迎合改革浪潮,做实施新课程的表面文章,而学校的具体工作、教师的真实课堂仍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这种现象在具有升学压力的初、高中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实践表明,新课程理念并没有被学校和教师真正接受,为新课程所做的大量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被消解了,学校仍然以它惯有的传统模式固守着“自己的封地”。
二、问题之根源:学校变革动力机制的缺乏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背景下所进行的改革出现了相同的命运,这其中必然具有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美国学者反思两次课程改革所遭遇的挫折时,都把眼光聚焦在学校的变革上,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有效学校运动。同样,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困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变革本身存在的问题,去发现学校固有的不足。
1.自上而下变革模式对学校的控制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由政府发起的,并处于政府强大的行政领导与监督之下,以宏伟的改革蓝图指引着改革的进程。因此,此次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运动。但这种仅仅通过自上而下的强力来达到对教育基层的改革,尤其是对学校这样一个具有较大创造性的工作领域的变革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必然遇到来自基层对变革的强大阻力。富兰也指出,集权过分强调控制,这种变革是行不通的,尤其是面对复杂的机构时情况更是如此。这种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变革机制使课程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实施者处于隔离状态。在这三者缺乏必要的交流、对话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实施者的工作达到研究者和决策者的理想是不太可能的。
2.保守的学校角色根深蒂固
我国传统学校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府职能。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公办学校垄断着我国的教育事业,尽管近年来民办学校有所发展,但公办学校仍然是我国学校的主体。公办学校的特点在于:政府出资兴办学校;政府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学校;学校完全按照政府拟定的教育目标、指定的教材和教学要求进行施教;政府从学校管理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规定了具体的执行标准;学校接受政府的统一考评等。显然,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政府对学校统得太死,学校缺乏自主权,成为执行政府指令的职能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逐步建立起传统的特质:学校的管理是坐等上级指令的被动管理;学校的教学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执行的程序化工作;学校成员之间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学校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 “圣殿”,是一个数十年如一日的稳定场所。稳定、保守、被动是传统学校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当外界的变革力量突然施加到传统学校之上时,学校还没有做好应变的准备,不能对外来的刺激做出适切的反应,其必然根据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固有机制对外来的变革进行反应,从而使新课程改革始终在基层学校围墙之外徘徊、在学者笔头徜徉、在学校评比中作为点缀,而学校的实际工作、教师的实际教学却很少做出应有的改变。
3.学校变革能力的缺乏
传统学校缺乏变革能力,因此,当变革来临时就表现出抵触和应付的情绪,缺乏自我主动变革的精神。主要表现在:其一,学校缺乏适于变革的内部结构。富兰认为, “在一种其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期望采取一个又一个的改革措施,甚至使某些大的举措就能成功是不现实的,而且只能给改革脸上抹黑。”其二,缺乏革新的理论,包括革新的教育理论和变革理论。富兰指出,“变革的理论与教育的理论相互需要”,“只有两种理论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而此次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来讲,这两方面的理论都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其三,学校还不是一个学习型教学组织。有论者指出,学校改革失败的基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所采用的办法并没有集中用在真正起作用的地方。它们没有引起人们对基本的教学改革和相应发展教育工作者之间新的协作精神的重视。”只有当学校领导和教师围绕学校事务进行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最终形成学习型教学组织时,才能推动学校的真实变革。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