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诉求及其(2)

2017-09-16 02:47
导读:三、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的路径 高等院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地,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不断

  
  三、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的路径
  
  高等院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地,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才能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信心,使大学生在面对道德是非时学会判断,在面对道德困惑时学会取舍,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学会选择,在道德实践中学会自律。
  
  (一)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告诉我们,人们作为认识主体从周围事物获得的价值意识,是他们改造和利用这些事物的直接动机和精神动因,因此,要以关于该事物的本质即发展规律的认识作为基础。我们在一切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形成比较客观和比较正确的功利性、评价性的认识。所以,一般来说,主体人的任何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要以真理性认识作为它的认识论基础,而任何真理性认识也只有在转化为主体人的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之后,才能成为实践的直接动机并用以掌控实践的精神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那样:“理论只有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坚持不懈地通过课堂教育的主渠道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学术研究和第二课堂等各个环节之中,发挥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正确导向作用,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帮助他们在多种思想意识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引导他们认清政治与业务、主观选择与客观需要以及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和精神境界,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认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大学排名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一般来说,一种观念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属于人的理性范畴。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关心或关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衡量和判断,进而才能把价值判断变为自己的行为”。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力戒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僵化、呆板的说教,应当运用一切切实可行并富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工具和手段,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变呆滞的宣传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要以重要的节假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为契机进行教育,寓教育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文化生活中,尤其注重把日常生活教育和先进典型、实时生活批判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人深思,震撼心灵,启迪智慧。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建设载体。大学是社会的产物,更是文化的产物。“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启蒙、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一所大学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其深厚的文化,这种文化能使学生产生深层感受和深刻体验。大学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大学文化能赋予大学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由于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的浓郁精神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能自觉地形成与这种校园文化精神相匹配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品格。因此,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好载体。大学文化建设应从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方向进行,特别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潜移默化地滋润大学生的精神、信念和信仰,使其受到无形的洗礼和熏陶,这种影响虽然无声,但却巨大,往往是持续终身的。因此,高校只有以大学文化建设为平台,把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风气作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才能真正担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责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思想与行为上有着许多共同点。但是,在大学生群体内部,在思想与行为上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模式。大学生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仅靠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共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高校要形成党委直接领导、相关部门协同筹划、教学系部具体负责的举全校之力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体制和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和资源基础。要形成良好的协调和运行机制,建立包括责任机制、合力机制、追究机制在内的工作机制,对干部和教师的考核,既要讲政绩、重政绩,以实绩论英雄,又要讲政德、讲政风、讲政责;既要考核当前的发展“显绩”,又要考核长远的“潜绩”;既要考核有形的“物质成果”,又要考核所留下来的“文化财富”。在严格、科学考评的前提下完善奖罚机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行为进行强化激励。这种强化激励是通过对教育工作者的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以保证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目标的实现。
  
  (五)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环境。个体价值观念是周围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注意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着力营造发挥正向作用的综合影响系统。要优化社会大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融入到改革取向、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之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好广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心理氛围,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依法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导向和诚实守信、文明守法、融洽和谐、和衷共济的社会心态。要优化校园小环境,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影响作用,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课堂、师生的每一次交流、教师在学生视野中的每一次出现都应当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要积极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优秀人物及其先进经验,形成群体认可和崇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在大学生中形成文明和谐、团结互助、务实进取的良好氛围。要优化网络虚拟环境,加强网络建设,用先进文化吸引学生“眼球”,加快建立法律法规、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防范有害信息传播泛滥,在学生中积极倡导“自律修身”和“慎独养性”的观念,减少和杜绝网络行为中的滥用自由,放弃伦理责任和道德约束的现象。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利华
上一篇:我国当前外国教育史研究近况考察(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