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诉求及其

2017-09-16 02:47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诉求及其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是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境遇。大
 [摘要]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是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境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信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柱,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践行标杆。实现这一目标要从夯实理论根基、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立长效机制、优化教育环境五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目标诉求;实现途径
  
  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是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境遇
  
  (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是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客观进程和特殊时期。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回避的历史进程,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从以往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隔的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变迁过程,它表现为各国、各民族和不同文明体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多元性的整体化趋势。在这一进程中,不仅商品、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互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渗透。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推向世界,希望可以实现自己“普世的价值观”,从而使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受到新的调整与改变,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和将来。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全球化过程中充满了意识形态的陷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总是企图在价值、伦理和意识形态上取得主导权,以便按照他们的意思和标准来塑造世界。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自觉提升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发挥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和价值导向作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又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正一步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政治和文化思想也在经历着不同程度上的改变,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成就的同时,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负面效应和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从世界历史的现实来看,社会转型时期是最容易发生贫富分化、社会失衡、信仰危机和政治腐败等问题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各种经济和政治问题都会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表现出来。比如,当前我国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组织形式、就业岗位、管理方式等也日益多样化。与此同时,社会阶层、群体进一步分化,贫富差距拉大,腐败和其他丑恶现象的存在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不断蔓延并影响着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主义信仰和价值导向作用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任务。
  
  (二)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境遇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表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生活在变迁的时代境遇中,在全球化的冲突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下,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和多层化的特点,核心价值在动荡中摇摆,国家利益至上、集体主义本位的一元价值观日渐脆弱,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价值困境”。一是社会、国家与自我关系出现偏差,个人价值第一。西方人生哲学、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利益趋动,使一些大学生对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逐渐淡漠甚至丢弃,开始滑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过分注重自我,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取舍中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步入了极端利己主义的误区。二是他人、自然与自我关系出现偏差,功利性倾向明显。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摒弃了人生目标中的超然性目标,普遍认同现实中个人的价值观。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往往更多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正确的道德标准。在利他与利己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利己,为了一己之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其生存方式越来越世俗化、功利化。三是理想信念模糊,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上出现偏差,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获得,一切向钱看。一味追求生活安逸舒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蔓延;追求时髦的“酷”文化,推崇怪异、反常、颓废的生活行为方式,意志力薄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责任感。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困惑已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完善和学业的完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诉求
  
  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视野下,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立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表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准确定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才能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升理论素养,使大学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信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社会变革的转型,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情况,必须更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要的是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也要对西方各种理论流派进行介绍,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真理,在选择中把握方向。要通过学习,使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科学理论认识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并能对现实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要通过学习,使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
  
  (二)树立科学价值观,使大学生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针。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想信念的确立,源于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科学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大学生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大学生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决定了大学生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认知模式,有什么样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品质等心理活动,科学的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并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并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夯实大学生的价值基石,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大学生对生命、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强化大学生在行动选择中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正确理解幸福与追求幸福,树立具体的奋斗目标,把个人的目标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统一起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培育政治意识,使大学生始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柱。毛泽东曾经指出,人是要有一股气的。这股气就是要求人们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作为生活支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随着对外交往增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国家观念淡化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使大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又有爱国情怀,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使他们发奋成才、务实创新、立志报国,自觉用火热的青春、过硬的本领、创新的素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促进社会和谐、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
  
  (四)提高道德品质,使大学生始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践行标杆。确立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高尚的道德素质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成长动机的帮助和强化,对成才过程的激励和引导。当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也在加速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切实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在应对国际国内各类事件中做到重人格、讲国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一种价值标准又是一种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在应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树立的道德价值观。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境遇中,人们的道德取向出现多元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了一定冲击,只要大学生高度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以此为标杆,引领整个社会风尚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王利华
上一篇:我国当前外国教育史研究近况考察(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