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刍议(1)(2)
2017-09-16 05:23
导读:这些问题的核心都牵涉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师资,必须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下面拟对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与
这些问题的核心都牵涉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师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师资,必须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下面拟对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作一简要探讨。
1.优化课程结构——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
应扩大教育类课程比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举办的教师教育与其他国家相比,教育类课程比例偏低,实习时间显得过短,师范生的能力训练未能到位。美国教育专业课程有基础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基础、教育导论、教育史、中等或初等教育原理)、教育方法与技能(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材教法和视听教育)和教育实践活动组成,占总学分的11%,教育实习平均为11学分。德国的教育专业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普通教学法和专业教学法等,占总学分的33.3%,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即到基础学校和初中参加18个月的教育实习,并为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做准备。日本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专业课程必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两种,必修课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道德教育、教育实践和研究方法,选修课包括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制度学、教育社会学、社会教育学和职业指导学等,共占总课时的13%,教育实习7~14周,占总课时的3%。俄国的教育专业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学校卫生学、学科教学法,占总课时的15%,教育实习13~18周。英国的教育专业学科和教育实习共占总学分的25%。与其他国家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这种重学术、轻师范的课程体系已严重地滞后了师范教育的专业发展。师范教育是一个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它要求在一定的修业年限使学生的学科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都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要求的程度,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师资。因而,提高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迫在眉睫,将教育专业课程提高到20%左右,主修专业课程为50%,通识课程为20%,实习占10%,这样的课程分配将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掌握必备的教育理论。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改革课程模式——多种体系并存
各类院校可视情况开办不同教师教育课程模式。首先,对于独立定向的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在暂时不改变定向性质的前提下,扩大教育学科课程的比例,并提高这些课程的质量以达到改革课程模式的目的。增加教育学科课程的比例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需要广大师范院校各学院的领导牵头进行改革。其次,对于非师范大学开办的教师教育,可以让学生采取多种途径选择教师教育课程,如让学生在本科四年之内选修教师教育课程,可获得相应的学分,颁发教师资格;或者让有志于教育的本科毕业生,在拿到学士学位后,继续学习一至两年,即“4+1”、“4+2”模式,毕业时发教育硕士学位。据统计,美国已有55%的中小学教师拥有硕士学位。综合性大学还可以招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中小学教师。这些教师通过业余时间学习二至三年,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可获教育硕士学位。
3.改革课程内容——贴近教育生活
教师教育课程贴近学校的实际生活,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论是师范院校还是综合型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都存在着课程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生活相脱节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则是承担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师本身的研究远离了实践,对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教育现状了解不够,缺乏现场的感性认识。即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范例,那也是第二手的范例,教师本身对范例没有体悟,从而导致培养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严重脱节的困惑,他们甚至发出“学无所用”的感叹。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课程内容贴近一线的基础教育教学生活,让理论课教师亲自到现场去听课,让自己的研究关注实践。让课程走向实践,而不是灌输“知识”,这样才能给教学带来源头活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转识成智——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是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必备智慧。当今的教育教育对师范生的实习不够重视,时间也过短。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学是一种智慧,没有必要的训练、指导和实际操练,学了再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知识都只是空谈。维果茨基揭示了个体高级心理机能“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体机能的转化”过程。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形成物,它不可能由个体自我建构而获得,而只能来自人类社会形成的实践活动的“内化”,即“行为向内部的转化”。他认为所有人类活动都有其社会文化根源,内化有符号系统的支持。个体只能在社会传递下进行实践性的外部活动中,才能不断地内化为心理活动方式。他写道:“文化行为形式的基础是中介活动,就是用各种外部记号作为进一步发展行为的手段。”一方面,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行为也外化为实际的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与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如果外在的教育教学知识不能转化为个体的“个人知识”(波兰尼语),实现知识的情景化,这种教育教学知识就只是作为知识被学生储存着,这种“惰性知识”不能被个体所运用,教育教学知识的传授成了机械的记忆活动。要改变这种现状,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智慧,让学生到教学第一线去,亲临教学现场,与有经验的教师沟通交流,通过长时间地参与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将教学知识转化为个体的智慧。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彭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