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哲学研究的生命转向(1)

2017-09-18 06:40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哲学研究的生命转向(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即个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即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整体性反思与觉悟;教师专业成长是理性的事业,教师专业发展依赖于“信仰理性、认知理性”的形成与发展;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反思与专业成长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本质;实践反思;生命价值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正愈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决策者和广大教师所关注的焦点”,从哲学层面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新视点。随着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专业发展以一种“重实践、轻理论”的姿态润物无声地走到了我们的面前。因此,所谓“教师不会教”的惊呼,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现实性的一个侧面。要保证每一位教师专业知能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就需要每位教师在学科性与师范性、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上获得均衡的发展。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本质内涵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反映在教师成长生涯中,表现在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精神面貌、行为作风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教师的道德境界、知识程度、能力状况、素质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反映出来。教师成长动力的种种现象作为动力直接的外部表现,是可以被觉察和感知的。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才能和素质的本质,从而也科学地揭示了人才成长动力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社会存在是决定人才成长发展的最终根源;人才成长受其自身意志和思想支配,是自觉能动的成长。这样,就把社会条件、客观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外在制约作用和人才本身的心理、思想、意识对人才成长的内在决定作用统一起来了。因此,教师成长动力既包括教师客观受动的动力,又包括教师主观能动的动力。其中,受动即被动或从动,是指教师受激而动、受制而动,来自于外部世界,是教师在外界力量作用下引发的动力,是外动力;能动即自觉而动、自主而动,来自于教师的内心活动,是教师的心理动力或精神动力,是内动力。教师成长动力在本质上是教师成长过程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内部驱动与外部策动的统一。教师成长动力是一个具有许多客观(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定性的产物,教师成长动力的能动性建立在其受动性的基础之上,教师成长动力的受动性则必定要通过能动性(即通过人的大脑)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教师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的自我反思: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学?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个人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有意义?甚至,它还包括,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自我人生意味着什么?以教育为业的个体人生怎样才能更有意义?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整体性反省和觉悟。对教育生活的反思,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个体整个教育生活状态的反思。在更深的层面,甚至可以成为对教师个体生命存在的品质与意义的反思。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二、教师专业成长是理性的事业
  
  教育无疑是理性的事业。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它应当是充盈着理性精神,并具有由健全、合理、澄明的理性来引导和规范的自觉需求。相应地,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师就有必要形成合理的教学理性,来审视、评量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理念以及具体的教学行为。当前我国教师研究中要求教师由传统“工匠型”向“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的“转型”走向,也正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内在要求。我们认为,要实现这种转型,除了外在保障体系与支撑条件外,教师必须具备自由自觉的内在发展愿望、自我意识以及根本动力,其中对自己教学活动与行为的反思精神和理性能力是最为本质的力量。
  教师只有形成涵具“信仰理性”、“认知理性”和“反思理性”合理内容的教学理性,才能实现作为一个理性主体的自我诉求,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事业投入感,才能形成日益成熟的教学知能和实践能力,克服偏见,保持理性的宽容,从而实现其在教学工作中求真、至善和达美的理想境界。
  从人类理性的发生来看,它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而且首先是特殊的。理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体所处理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从个体所处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以及具体的问题场景决定着其特殊性。教师的教学理性表现为教师在其具体的教学生活世界中的存在态度、思考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然而人们在理性内涵的认识上一度将之窄化了,即把理性仅仅理解为在概念上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种理解将理性与信仰、感性和本能对立起来,使之还原成理智。
  理性究竟何为呢?人们一方面需要从现实出发重新全面追问理性的内涵和功能,另一方面则需要从历史着眼考量理性的演进。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经由了古代由“信仰理性”、近代“理智理性”(认知理性——科技理性)的支配的两个阶段。从性质来看,“信仰理性”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理性,“它在宇宙中寻找理性”(伽达默尔语),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因而无法实现对人的生存作出自我理解,“理智理性”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理性,它由人类思维的力量日渐衍化成为役于技术之物,成为“物化的理性”。“信仰理性”是“本体在外”的理解方式,“理智理性”是“本体对外”的理解方式,二者均未达到人性的自主。理性应当回归到理性本身,应当从形而上学的玄妙和科学技术的独断中摆脱出来,复归生活世界,关注人全面的生存状况。建筑在人性根基之上的“反思理性”将成为新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导理性。
  “信仰理性”要求教师具备的高迈人格、弘大胸怀和赤诚信念,是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承诺,它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教师不竭的动力来源。就“认知理性”而言,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行为训练,理论上能够改善其自身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品质。但是,知识不等同于智慧,正如常说的“我可以教给你知识,但我无以教给你智慧”。无论教师拥有多么高的知识水平,也不能说明他已经达到理性的自觉,具备理性的能力了。关键的是,教师要能够转“知”为“智”,教师只有将外部获得的理论和知识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进而转化为内部的智慧,才能真正获益。
  教育的核心是为了人类心灵的唤醒,每个孩子都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通过教育者的独特的关注而认识他(受教育者)自己,认识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获得个人感受世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而获得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性能力,并学会为个人的选择承担责任。由此理解,教育——即教师的职业、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是理性的事业。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反思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王慧霞 张斌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师德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