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 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但目前我国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结合笔者实践,本文提出了要通过教师平时多注重自身的语言、仪表形象;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理解关心学生;接纳新生事物,拉近师生距离;优化班级环境布置等开展好隐性德育课程。同时通过确定主题,精选节目;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准备;抓住契机,及时教育等步骤开好主题班会来加强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德育工作 隐性课程 主题班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引起了更多的人更深层次的关注。3.67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关系到亿万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安定、民族的兴衰。
1 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学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其生理、心理处在一个剧变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躁动的时期。他(她)们表现出独立性强、反叛心理突出、对事物好奇的特点。德育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和学生学习氛围的优劣以及班级其他工作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有序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 这也是整个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1]。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对班上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2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加强中学德育工作,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近些年来,我国的中学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德育效果不明显等一些问题[3]。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1 把德育教育知识化、理性化,德育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长期以来对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教师用传授知识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2.2 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对活动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作用研究不够,同时与学生的思想实践结合的也不够紧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2.3 为了应试而注重思想道德理论教条的传授、背诵,忽视了学生起码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还有一些教师言传身教作用发挥不够。
3 开展好隐性德育课程
针对以往德育教育的缺陷,我认为在初中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加强隐性德育教育。所谓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影响自身品德经验生长的各种隐性教育因素[4]。这是与显性的专门德育课程相对而言的,专门德育课程以直接的、外显的、明确的方式,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的。它的说教成分多,约束成分多,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与不满。而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的。
在学生思想品德内化过程中有许多中介,其中隐性德育课程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中介,把学生的外在影响因素转化成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品质,逐步达到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5]。它更多强调的用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得到教育者在德育中所要得到的效果。中学德育工作的特点要求我们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尤显得重要。
4 如何开展班级德育工作谈几点体会
4.1 平时注重教师自身的语言、仪表形象。中学德育的手段和途径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示范教育,即教师或其他长者通过一定的示范行为或示范行为的列举和描述,使学生对其产生认同并确立为自己的榜样。这种示范的主体是多角色、多层面的。如父母、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学校行政领导、社会其他方面上的行为主体、学生群自身的参照体以及文艺作品中的模范人物等。教师可在平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强自身的语言、仪表形象,从而无形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4.2 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理解。教师要想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觉得教师平易近人,容易打交道,也就是说要理解关心学生。理解体现的是一种沟通的立场和能力。班主任老师应该暂时放弃自身的参照标准,尤其要抛弃自己对学生的固有偏见与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即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考,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
4.3 接纳新生事物,拉近师生距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除了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外,日常生活中健康的生活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合理的消费方式也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新任务。在日常生活中,应从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合理消费、量人为出、文明休闲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关注并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虽然离中学生比较远,但是社会生活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如现代信息网络对中学生的冲击,特别是对中学德育冲击颇大,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发生的政治问题和生活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和环境意识。
4.4 优化班级环境。教师可通过优化班级环境来构建优良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群体心理。班级文化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驱动、规范和陶冶效应。因此,我们努力创建以班级文化为主导的德育环境。
物质环境是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优良品德形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优化班级环境首先要求是美化和净化,同时,班级环境布置也要突出人文性、艺术性。班级环境布置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审美情趣,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例如,可以设立班级读书角,放入学生喜爱的各种读物,使学生在阅读中接受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在阅读中感受文化的陶冶;也可以开辟由学生作品组成的展览窗口,使学生们在这里找到成功的感觉。班级环境布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创设美好环境的同时,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培养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增强为集体工作的责任心。
5.1 确定主题,精选节目。主题的确定要紧扣学校和班级的当前需要,要体现时代性与实践性。确定主题后就开始进行学生的思想发动工作;向学生宣传班会的目的、内容、形式及要求;布置全班同学分头收集材料;再认真挑选,选用部分围绕主题的歌曲、诗歌、相声、小品等节目,也可由教师亲自创办部分节目。节目应结合当前的形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是直接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故事,从而引发学生们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