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推动和保障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学分制改革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可以发挥学分制在制度理念、制度机制和制度功能上的优势以及制度改革的效应,进而有力地推动和保障教育教学改革②。如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职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吃”普通本科“压缩饼干”的问题,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应用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需根据职业岗位 (群)的要求来确定,而教学进程则要根据生产、科研或经营管理的任务(项目)的进展情况而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涉及如何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生产进程与教学进程、整班教学与分散教学等矛盾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制度能够适应这一复杂要求,做到既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又有灵活性;实行学分制这种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则为协调上述关系创造了条件,进而有力地推动和保障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行学分制改革时,不应仅仅从技术层面来理解和制定学分制方案,而应将学分制改革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制度转轨的“搬道岔”效应,推动和保障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从以上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改革,在价值取向上应主要追求其制度保障功能,而不是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追求学术自由和个性化发展;在方法论上应主要着眼对传统学年制进行“学分制”改造,而不是彻底否定学年制后另起学分制“炉灶”;在操作层面上应以“必须”、“够用”为度,以尽量减小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对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冲击,而不是越“完全”、越“彻底”越好。可见,高职院校要实行的学分制不可能是完全学分制模式,应该且只能是学年学分制模式;并且就其内容来说,高职学分制还应体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将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环节)列入必修课.基础必修课可逐步引入选修机制
在构建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时,应将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训项目及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如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作为模块课程列入必修课,这既是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高职学分制与普通高校学分制的重要区别之一。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必修课仍是主线(约占总学分的60%-70%),其开设的先后顺序、教学进程等应在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班级的数量及学校的师资、设备等状况统筹安排,基本上可沿袭学年制的做法。这样做既可以保持教学秩序的相对稳定,又可以使学校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有序的利用,提高教学效益;特别是在试行学分制的初期,这样做可以避免教学秩序出现大的混乱进而动摇师生对实行学分制的信心。
随着学分制试行的不断深人,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在必修课中引人选修机制,实行文化基础必修课的分层次教学。现在的高职生源既存在来源上的差异(有的是职业高中毕业的,有的是普通高中毕业的)、高考成绩上的差异(同一个专业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相差较大),还存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一些专业往往采取文理兼收的办法来保证录取率),文化素质相差很大。一些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文化课普遍存在畏惧心理,进而转化为厌学情绪;但与其同时.一些同学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因希望“专转本”又要求学校加强相应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将选修机制引入必修课,将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或专转本考试课程进行分类,实行分层次教学。
2.限定选修课以选择专业方向为主.任选课可增设文化课提高模块并允许用其他途径替代
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提及,限定选修课(限选课)课程在调节专业定向性与就业适应性的矛盾时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是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研制的重点,也是高职学分制与普通本科院校学分制的又一个重要区别。一般而言,高职学分制应以明确专业方向为主,可按照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设置若干组课程(一般2-3组),采用“成组全选”(学生只能选修其中的一组)的办法供学生选择。如果设置限选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展或加深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则可以设置一组不同的专业课程(总学分数应明显多于规定学分数),让学生从中选修规定学分的课程;或设置若干组不同的专业课程,采用“分组各选”的办法 (学生须在每个课程组中各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任选课在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兴趣爱好、鼓励文理渗透、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任选课是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修的,要求一般较高(需应对不同学生的“口味”),再加上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要选修,需求量很大,因此如何开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任选是高职学分制改革的一个难点。在目前条件下,任选课的学分比例不宜定得过高,一般控制在总学分的10-15%;同时,可以考虑通过以下途径来深挖任选课的潜力:一是在任选课中设置文化基础课提高模块,以满足一部分想“专转本”同学的要求;二是允许以辅修专业的课程学分替代任选课学分,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选修第二专业;三是允许用除教学计划规定证书以外的各种社会认证折合成的学分替代任选课学分,这样既可鼓励学生取得多证书以提高就业适应性,又能变社会教育资源为学校所用,节省教育教学成本;四是允许用自考(非本专业课程)、社会实践成果、生产或科技创新成果等折合成的学分替代任选课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历层次,以及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生产科研等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实现专业大类中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转换
对学生来说,选择了专业基本上就意味着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方向,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高职院校应努力在专业选择上给学生以第二次、第三次机会。从学校层面上说,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权主要取决于学校优质专业的供给能力及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兼容能力。高职院校在推行学分制改革时,应将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建设作为重点,将满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与满足学生对专业选择的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和内容选择层面上,可借鉴高林等提出的“职业能力系统化” (VOCSCUM)的理论③,即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通过行业分析,在明确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运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以职业能力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科目课程的设计,以更好地实现高职课程的功能,进而增强专业的市场适应性。在方法论和技术层面上.可采用杨黎明提出的“PC—HT”职业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开发模型④,通过构建教育平台(P,由普通文化基础课平台、大类专业基础平台及专业平台构成)和成组课程(C,包括核心课程H及拓展课程 T)来增强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兼容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基本不需要重复学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不同专业之间的转换。
4.建立开放的学业评价体系,实行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
随着各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立交桥”的不断完善,高职教育必然要融人其中,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应进一步确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双赢意识,积极研究和开放学分互认,使学生有更多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力。在目前条件下,高职院校学分互认的重点可以放在鼓励学生参加同专业本科或不同专业的自学考试、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学习和取得社会认可的各种职业技能证书、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学生参加本科层次同专业自考通过的同种课程应全部认可其学分,允许免修该课程;参加不同专业自考通过的课程也应认可其学分,允许替代任选课学分;参加各种竞赛获得的成果,可根据其级别、名次及影响大小认定学分,并允许替代任选课学分;计算机应用、英语等课程可考虑用社会考核替代学校考核,当学生取得符合学校要求的等级证书时,应予以承认并给予学分;为了鼓励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其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成果超出学校规定的部分,应予以承认和赋予适当的学分,并允许替代任选课学分。当然学分认定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明确规定,建立机构,严格程序,规范操作。
注释:
① 杨德广,王锡林主编.《中国学分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P45。
②冯向东.《推行学分制:教学制度与观念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11月。③高林,鲍洁主编.《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P99。
④杨黎明.《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P32—3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