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虽已拉开,但是力度仍然不够,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僵化的教育体制已限制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办学体制、僵硬的人事体制、大一统的管理体制使得教育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要增强教育的活力,为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就必须加大教育办学体制、人事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力度。
(一)办学体制改革
21世纪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盛世,改革与发展是必由之路,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重中之重。在“科教兴国”国策指引下,国家除了以法律手段强制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外,其他阶段的教育将由社会的需求来决定。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们也有选择接受教育的学校类型及教育方式的权利,这就为私立学校、股份制学校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思维定势的影响,办学总是被视为国家、政府的事情,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权涉及此领域,即使有一些热心的团体、个人想为社会出点力,做点有益的事,却始终因办学过程中的种种繁杂的官僚手续问题不得不最后放弃,这一点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的原因除经济因素外,主要是这些地区的办学体制有问题,缺乏社会力量与私人办学政策方面的有力保障。当地政府出于对公立学校的保护和扶持,不提倡也不支持社会力量和私人办学,在出台地方性政策、文件时对私人办学不但不支持,甚至设置重重障碍,限制社会力量和私人办学,致使这些地区私立学校的设立缺乏政策保障而一直发展不起来,进而影响了各种人才的培养,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尽管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走极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实际上,这种人为地限制民办、私立学校发展的做法,完全是一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思维方式,它使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一直得不到培养,并长期缺乏,这样最终会波及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国家统一化的办学模式也显得极为僵化,不利于教育多种功能的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尽快改革办学体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二)人事体制改革
办学体制的改革必然涉及到人事体制改革,传统的“干部”身份、“铁饭碗”、“铁交椅”将很快成为过去,吃大锅饭而“后顾无忧”,论资排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也将很快成为历史。然而,在教育领域,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现象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尤其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某些方面还表现得非常突出,如摆老资格、混日子、无竞争意识等。由于受高度统一的“计划”影响,学校主要围绕计划这一轴心运转,没有应有的辞退权、聘任权,学校班子干部领导实行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委派的任命制,学校教师实行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调配的统配制,学校劳动分配实行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劳动报酬工资制;教育行政部门包揽了许多本该属于学校决策的事情,使学校内部产生了严重的责权利失衡现象。所有这一切,都大大地抑制了学校的发展活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体制改革。教育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设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有效地利用教育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的效益,这必然要涉及每一个人的既得利益,如职称的评聘分离,校长、教师的聘任、下岗等,这对于已习惯于旧体制的教职员工来说势必要经历剧烈的“阵疼”,但这又是教育体制改革必须逾越的门槛。尤其对农村教育来说,更需要越过这个门槛。因为城市经济相对繁荣,教师的市场竞争意识也比较强,因而在人事体制改革方面也比较早,且已初见成效。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们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市场竞争意识非常淡薄,在他们看来,只要进入学校,自己就成了国家干部,就端上了“铁饭碗”,外面再下岗、分流,也不会轮到自己头上。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大多数农村教师进取心不强,竞争意识差,对待工作也只是按部就班,敷衍了事,毫无创造性和激情可言,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低,学生综合素质差。因此,为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为了我国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我们必须加快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人事体制改革,要变传统的“分配”为竞争上岗的“聘任”;教师的薪金、职级要打破定级调资的传统,逐步过渡到由社会公众、社会专门的教育评价机构予以评定;效益性薪金,应逐步取代工资性薪金,这是贯彻“多劳多得”、“能者多得”原则的最好体现。总之,教育人事体制改革一定要加快步伐。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三)管理体制改革
与办学体制、人事体制改革相呼应的是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的中心是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尽快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体制对于教育的发展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其一,学校自主权不足,由于学校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政府对学校实施“事必躬亲”的行政管理模式,一些本该由学校决策的权限被聚拢到行政机关、统一调配,导致学校自主权不足。其二,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沟通,由于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多以指令性计划的形式出现,结果造成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分离,一方面社会不关心办学育人,躺在学校身上要人才,对教育的参与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学校不关心社会需求,躺在政府身上要经费,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自主权和积极性。这样,教育与社会相脱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学校培养的人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社会需要的人学校又培养不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学校要及时根据市场、社会的需求调整专业及办学方向,然后再据此聘请相关教师,招录适当学生,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某些专业领域人才的需求。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总之,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受计划经济影响的痕迹仍十分明显,市场化、社会化程度都不够高,这直接抑制了教育的发展活力,不利于教育的主动发展。因此,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切实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以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佳宏.教育产业化问题述评[J].教育评论,1999,(4).
[2]袁振国.发展我国教育产业的观念创新与政策创新[J].教育研究,2000,(4).
[3]张铁明.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教育产业应作为北京未来经济支柱性产业来发展[J].教育情报参考,2000,(8).
[5]曲绍卫,杜长明.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黄育云,李承武.现代教育经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