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1)
2017-09-26 01:0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发展有中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有效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把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成竞争优势大国,从战略上解决就业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迅速发展中国国际劳务输出产业,这是中国“十一五”时期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发挥人才资源绝对优势,输出优势劳务,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是变人力资源大国为竞争优势大国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高职教育;劳务输出;战略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后发之国,但却是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发挥人力资源绝对优势,输出优势劳务,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是变人力资源大国为竞争优势大国的战略选择。
一、国际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及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在其2004年报告中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外来移民总数约为1.75亿人,其中活跃在各国的外籍劳工达8090万人,全球每年流动劳工约3000—3500万人。在过去的20年中,包括外籍劳工在内的移民总数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约600万人。资料显示,1995—2000年,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家的外籍劳工每年以3%—4%的速度增加。墨西哥人口8000万人,海外劳工实际人数达800万人,劳务人员往国内汇款达160亿美元。世界上第12大人口大国、现有8400万人口的菲律宾,是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据菲官方统计,截至2003年底在海外的菲律宾人约有776万人。其中,合同劳务人员338.5万人,移民和定居者286.5万人、非法工作或居留者151万人。海外劳务为菲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4年由海外劳务人员汇回菲律宾的收入就达到85.5亿美元,占菲GDP的10%。庞大的海外汇款,有力支持了菲国内金融市场,并使它欣欣向荣。据国际货币专家组织统计,印度1999年的海外劳务人员往国内汇款超过110亿美元。《中国对外劳务合作2004年度报告》介绍,未来国际劳务合作市场发展呈现如下特色和趋势:全球对外劳务总体需求旺盛,国际劳动力流动将继续增加;技术和专业人才需求攀升,对普通劳务限制增多;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大幅下降,医疗卫生和家庭护理需求增加,女性劳工比例上升。在世界服务贸易四种主要形式中,28%的服务贸易额是“提供过境服务”的方式创造的,14%是通过诸如旅游这类“境外消费”方式提供的,56%是通过诸如对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这类“商业方式”发生的,以提供服务的劳动力临时流动方式进行的,仅占服务贸易额的1.4%。2001年,永久性移民和临时性移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约710亿美元的劳务收入,比政府开发收益总额多出约40%,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流量。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对外劳务合作,至2004年8月底,累计完成营业额为302.2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09.2万人。2004年1—11月,对外劳务合作完成额31.5亿美元,到11月末在外劳务人员总数为53.2万人,中国人口占世界65亿人口总数的约20%,国际劳务输出人口仅占世界劳务输出人口0.66%。中国商务部行业调查结果显示:除去东道国外籍劳工政策限制客观因素外,制约我国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第一、二位因素是劳务人员的外语水平和技术能力。
二、成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发展国际劳务输出产业的可能性
(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国际劳务输出技能人才创造了条件
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总规模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多数专业都实行了双证书制,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但中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相对不是太高、就业稳定性差、收入低、跨区域就业不足,国际劳务输出几乎没有。这一切既延长了作为高职毕业生个体教育投入回报周期,也影响了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目标的实现,更降低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参与国际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竞争力。发达国家普遍欢迎受教育程度高的专业人才,欧洲、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都制定了专门政策,吸引高级专业人才来本国就业,如给予“优先配额”、加快就业审批手续、提供长期居留权、为其配偶提供就业许可等。过去五年,美国高学历的外籍专才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4%,英国这一数字高达35%。中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发展国际劳务输出产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创造了条件。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从战略发展上看,中国劳动力总量将长期绝对过剩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2400万人(温总理全国职教会讲话),而按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4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仅为980万人,如果考虑到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应用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减少使用劳动力数量的话,预计中国每年缺口就业岗位远超过1500万个。因此,从战略上看,中国劳动力供给在可预见时间里将长期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必须从扩大对外输出上拓展就业空间。
(三)高职毕业生数量、质量和劳动力价格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高等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平均每年在校生增长20%以上,按照我国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数量将以更快速度增长,总规模将达到若干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总和水平,数量供给具有绝对优势。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10年的高水平高速度发展,在基础设施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特别是教育质量上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距离,毕业生在健康条件、知识能力、观念意识、外语能力等劳动力质量方面与墨西哥、菲律宾、巴基斯坦这些劳务输出大国的劳动力质量方面具有更大比较优势,如果再进行1—2年专门培训,将是国际劳务市场强有力竞争者。
(四)高校毕业生有参加国际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学习先进技能的积极性
据对一些高职院校近3年毕业生调查,毕业后3年内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毕业生不足毕业生总量的1%,目前虽然出国劳务和学习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少数人的特权,但80%以上的毕业生愿意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去工作和学习,获得国内年收入10倍左右的高收入,同时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海归”背景还可以提高自己回国就业的竞争力,国际劳务输出是对个体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如果有可能,劳务输出将成为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的首选。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五)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市场配置劳动力进程,使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成功运作成为可能
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1998年发表了《超然于民族国家吗?》一文,明确地把全球化界定为“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转变”。他认为:全球化指的是一个过程,其过程主要有4个指标:国际贸易在地域上的扩大,相互作用的密集程度日益增多;金融市场的国际网络化促进了短期投资,加快了资本流通;在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直接投资归功于跨国协调合作的发展,这种协调合作在决策中越来越独立于本国生产基地;从“门槛工业国家”出口的工业商品直线上升,这加强了对于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的竞争压力。可见全球化是全球配置市场资源的过程。中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加入WTO后,更是全面融汇到全球化进程之中,成为全球化重要的推动力量。2005年我国外贸进口达1.4 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自2002年以来,我国外贸已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专家认为,外贸的连年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已顺利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市场配置劳动力进程,国际劳务输出已成为重要产业领域,这些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成功运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优势条件。
(六)中国已形成体系化的劳务输出服务市场和基本配套的相关政策
中国公民出境的审批改革已经开始,公民可自由申领护照,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国人出境更加自由,审批手续更便捷。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政府对境外就业十分重视,自《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颁布两年多来,全国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从58家增加到332家。境外就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市场规范初步形成,目前全国有27个省区市制定了相关的实施细则。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法制保障更健全,更加与国际环境接轨。成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可以进一步规范劳务输出市场服务行为,更有利于遏制非法劳务输出,树立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