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观念和体制: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1)

2017-09-26 02:03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观念和体制: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观念和体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要转变传统教

摘 要:观念和体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宜淡化“教育事业观”,强化“教育产业观”;淡化“教育福利观”,强化“教育消费观”;淡化“教育非生产力观”,强化“教育生产力观”。而教育体制改革则宜从办学体制改革、人事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观念;体制;制约;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的来说,其发展速度仍然比较缓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教育观念落后、教育体制僵化是关键所在。而要使教育快速发展,首先要从这两方面改革入手。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固疾,促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强化教育主动发展意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完全是经济、社会的附属,它的发展要受到一定经济、社会的制约,这就使教育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导致教育总量矛盾和教育结构矛盾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所谓教育总量矛盾,是指人才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矛盾。结构矛盾则是指教育各层次的结构与社会总需求的结构之间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制约着各层次教育体系的发展程度、方向、水平和规模。它们的长期存在,又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教育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要及时转变观念,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具体地讲,就是要淡化三种观念,强化三种意识。

(一)淡化“教育事业观”,强化“教育产业观”

教育事业观与教育产业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事业”通常是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费核算的经常性活动。而“产业”则是指生产性企业、行业、部门的集合。在现代社会,某一社会活动,比如教育活动,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是事业性的还是产业性的,并不是它客观上具有的不能变更的属性,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对把它作为事业来运行有利还是把它作为产业来运行有利的主观判断[2](P11)。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已越来越具有产业性质,特别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产业性质日渐突出。因为研究和实践充分证明,教育不但有经济功能,而且其经济功能还很强,若发挥得好,可以产生相当高的经济收益。据称,美国的教育产值已处于美国经济所有产业的第三位,仅教育服务一项每年所创收入就达2000亿美元,提供了200万人的就业机会[3](P7)。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是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把它作为产业来运行,可以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大家都知道,我国既是“穷国办大教育”,同时也是“大国办穷教育”,多年来教育经费尤其是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尽管有不少学者和各级政府都提出或采取了许多方案和对策,但教育需求与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这尤以农村教育为最。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淡化“教育事业观”,强化“教育产业观”,把一些好的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引入教育领域,主动求得发展,而不要总是强调其事业性,总是依赖国家财政拨款,被动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活力可言,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

(二)淡化“教育福利观”,强化“教育消费观”

教育“福利观”与教育“消费观”也是一对相反的概念范畴。多年来,教育都理所当然地被人们视为一种公共福利事业,是一块人人可以瓜分、获取或占有的“福利蛋糕”。农村教育更是如此。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人都要求对教育的占有,而没有一个人关心它的发展,正如张铁明先生在《教育产业论》中指出的那样:“公共财产大家拿,至于分了‘蛋糕’谁来做,则没人去管,也没有人去想,最后是蛋糕越来越小,而人们的胃口却越来越大。”[4](P2)而且,人们关心的只是自己能否得到“蛋糕”,即数量问题,而对“蛋糕”的质量,则漠不关心。作为做“蛋糕”的教育工作者,也只按照职责把“蛋糕”做出来分给每个人,对于蛋糕的好坏问题,则从不考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免费性、福利性,对于获取“蛋糕”的人来说,由于它是免费的,不需要花钱的,因此,对质量的要求也自然不会太高;而对于做“蛋糕”的人来说,就更有理由不考虑质量了。实际上,这种状况过去在农村教育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当时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是很高。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了,知识经济的崛起,更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育这块“蛋糕”就不能再不讲质量,免费供应了,而是要不断提高档次,以供不同消费者自由选择,并按质付酬。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淡化教育“福利观”,强化教育“消费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淡化教育“非生产力观”,强化“教育生产力观”

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在不断扩大,除传统的几个要素外,还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管理和知识信息。现代教育能够生产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开发人的智力,锻炼和训练人的体力,促使人的四肢协调配合、默契而有机地发展,形成新的、更大的劳动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教育还能够开发人的思维素质,提升人的思想水平,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增进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这也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教育还能够创造科学知识,搞好科技发明,促使科学技术转为现实生产力,这是第一生产力,是最大限度的生产力;教育更能够传播科学知识,扩大科技知识的影响范围,提高科技效力,产生更大的生产力;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实体,有利于同企业、科技形成有机的联合体,产生更大的生产力[5](P91);教育还能培养和造就大批生产和经济管理人才,提高管理生产力,因而教育是一种基础性、先导性和动力性的隐形生产力。它虽然不是以物的形态展现出来,但却渗透于各个生产要素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不但有消耗性,而且更具有生产性,既有上层建筑的特征,也有生产力的属性,这已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研究所证明。如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通过研究证明,教育对美国经济贡献率为33%左右。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测算出当时苏联的教育(5年级以后)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平均为30%左右。[6](P21)其生产力属性在当今表现得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正因如此,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把它视为带动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不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试图实现“教育兴国”。实际上,许多国家已经达到了这一目的,如日本、德国等国家。我国虽然也早已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但至今教育的发展仍不尽人意。究其根源,除人口多、底子薄的客观原因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确立教育是生产力的地位,进而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完全解放教育生产力,从而导致教育发展缓慢,进而波及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淡化教育“非生产力”的观念,强化“教育是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教育生产力,促进教育的大发展。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观念转变是西部教育发展关键(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