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与考核(1)(2)
2017-09-26 06:53
导读:二、各科成绩+等级证书≠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全部考核标准 以社会评价高职生的学历和资格并重为导向,高职院校是否就可以简单对应地用高职生的各科
二、各科成绩+等级证书≠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全部考核标准
以社会评价高职生的学历和资格并重为导向,高职院校是否就可以简单对应地用高职生的各科成绩加上各种等级证书作为标准来衡量高职生呢?
笔者以为,对高职生的考核仍然要以学生的高级应用能力培养为终极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和衡量。各科成绩和技能等级证书的形式是要有的,但是,要更加重视其内涵,要注重学生各科成绩和等级证书获取的过程而非只是其结果。高职院校不这样做,就会和社会评价标准形成实际上的不一致性。
(一)高职院校的终极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终极培养目标(学生实际高级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简单的结果。在信息社会,学校不会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不管有多少简便的渠道可以使人获取知识,都会因缺少学校活生生的人格氛围而给人造成巨大而根本性的影响。高职教育最终要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级管理技术人才而非仅仅是技术工人,基于此,对于高职生的评价也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考试成绩和结果的评价。
(二)等级证书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双(多)证书制度,必须正确看待等级证书。获取各种证书要以实际的应用能力体现为准,要考虑各种证书的“水分”,看其是否适合用来衡量高职生。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上,简单地列出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拿到某某中级或高级证书、要过英语几级考试,而不去强调、重视学生实际的运用能力,势必导致师生努力方向的偏差,并给一些投机取巧的人造成可乘之机,使得技能等级证书的价值降低。
(三)各科考核
对高职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采取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多元化评价。所谓多元化评价,即不单纯采用标准化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方法,其中主要是“另类评量”。
大学排名 “另类评量”的主要方法可以概括为:没有固定答案的构答反应题(有标准答案学生也容易舞弊)——要求学生写出问题答案,而不像标准化测验那样从多种可能答案中加以选择,其形式包括填空、解数字题、填写图表、写出几何证明步骤等;短文——要求学生用一两段文字进行描绘、分析、解释、总结;写作;口头演说;展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其他观众面前进行演示或生动地表演,一般要求学生具备广泛的能力,经常是跨学科的,并要求学生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要求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如提出假设、拟定计划和进行实验、写出研究报告、应用测量和预见的技巧、应用科学事实和理性概念的知识等;作品选——收集学生自认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平时作业,包括草稿、修改稿和最后的作品,要求学生在完成作品后进行自我评价,并说明选择该作品的理由,等等。
这些评价方法以观察、记录、让学生完成作品或任务、团体合作计划、实验、表演、展示、口头演说、检核表等多种方式进行,从广泛的背景(从教室到家庭到社会生活)中收集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显示出来的各方面信息。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可以通过学生对大量非结构化的情景的反应,来了解其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的背景中会如何应用知识。这正是高职教育目标对学生评价所需要的。
可以预计,多元化评价运用到高职教育学生评价中,将会彻底改变对高职生评价单一而错漏百出的现状。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探索如何具体应用多元化学生评价是高职教育领域的一大课题。例如,是否可以设计出一个具有中国高职特色的外语考核模式?以英语科目考试为例,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强求高职生通过全国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多年来,我国虽然强调操作型的、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但在英语教学目标上仍然没有跳出四、六级考试的框架限制,而学生听、说、读、写、译(主要是听和说)等应用能力的开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基本上都要求学生能够开口说、动笔写,而不仅仅是能看懂资料。尤其在外企,对人才的语言要求就更高一些,能开口交流沟通是必备素质。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教学大纲上列出四级、六级英语证书来的做法有待商议,同时更应创建不同于普通高校的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考核模式,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真正地把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作为第一要务。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参考文献]
[1]蔡永红.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2]李建平.评价的跟进[J].新华文摘,2003,(8).
[3]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A].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C].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