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现状研究(1)(2)

2017-09-27 06:44
导读: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以职业实践的要求为基础组织课程;(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连续或融为一体;(3)理论
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以职业实践的要求为基础组织课程;(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连续或融为一体;(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场所上统一;(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教学组织上的一体化。
     二、高职院校课程模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更深层次的问题——有人将其称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瓶颈逐渐显现,这就是课程模式的开发问题。在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的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在教师层面,高职课程开发或建设的理念还比较模糊
    几年来,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但涉及课程深层次的较少,部分教师的课程理念基本上停留在2000年前后课程改革的阶段,其证明之一是参加了那次教学改革的教师还具有一些“能力本位”的概念,而后来的新教师则基本没有这些理念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而不是学术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而不是学科相对接。但是许多教师对于高职教育应该建立怎样的课程体系,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对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缺少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许多教师缺乏系统的了解。同时,课程作为教育目标实现的核心,还没有在教师中引起普遍的重视。许多教师虽有志于课程改革,但由于理念问题遇到许多障碍。
    (二)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课程模式是以某种课程观为指导的为专业课程体系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类教育,它同时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种特点。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是什么?当前虽然没有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界定,但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参考国外已有的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为一些具有先进的办学理论的高职院校共同接受的是:打破学科体系,以整体的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应该是高职课程模式的特色所在。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模式特征并不明显,既难将其归入某种特定的模式,同时又无法归纳出自身的特色;一部分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没有脱离传统的以“三段式”为代表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内容偏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忽视知识与工作具体情境的联系,并不能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虽然有许多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也认识到,以“三段式”为代表的学科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已完全不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的需要,然而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新的路径的寻找,却又面临了诸多困难。当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在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等带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理论与实践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师资、场地、校企合作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经验还不具备普遍推广的意义。因此,能够反映高职教育特色,并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课程开发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
     在调查中反映出部分教师对于课程问题缺少基本的概念,更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课程观念,这在新近几年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身上更为突出。老师们反映,当前高职课程改与教学的理论多来自于国内一些有名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理论研究者,他们多注重理论的探讨和体系的建构,较少亲临现场。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他们熟悉教学实践,但习惯于采用经验感知的方式观察、分析问题,其观点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来源于普通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他们在上岗前虽然接受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的培训,但是其所接触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与普通教育并无区别;而在后续的在职教育中,一些高职院校也很少组织教师们系统学习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许多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缺少必要的了解。在我们所进行的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明确提出了希望学校组织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愿望。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四)课程改革的动力需要进一步激发
      除了一些教师缺乏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理念,不知道该如何改革外,影响课程改革原因还在于,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动力并不充足。由于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理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许多方面,有些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整体重构,工作量大,可能冲击教师习惯的工作模式和教学方式,甚至会使某些只能适应单门课程教学的教师面临“失业” 的境地,因而不少教师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另外,课程与教学管理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没有跟上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热情。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但是要使课程改革深入并使之带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必须及时、有效地解决目前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以课程模式开发为目标的课程改革的核心作用,深入学习,广泛发动
    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现有的课程要进行深入改革,即意味着开发新的课程模式、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立新的实训体系。这一过程涉及学校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其中的任务十分艰巨,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一门课程的修修补补,因此需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领导及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先进的课程需要优秀的教师来实施,教师的能力也是在课程实践中形成的。开展课程的改革,当务之急是使教师们认识到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新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激发教师投身课程改革的热情。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确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课程模式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先进的理念支撑。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已形成了一批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在教学一线还未得到全面深入地推广运用。这也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结合示范性院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的建设,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范式,有效整合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上应摒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确立以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为代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革。为保证先进课程理念的引入,可聘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以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三)加大科研力度,建立课程改革规范
     要规避改革带来的风险,应大力开展以课程研究为核心的教育研究。通过科研,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其中包括课程模式、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理论的建构和具体方案的设计。基于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研究现状,可采取引进专家的研究成果与培训本校科研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指导手册,建立课程改革的规范。
     (四)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教师,最大的阻力也来自教师。从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改革之所以困难,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教师只有参与课程开发,才可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理解,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施教。因此开展课程改革,必须以教师为主体。要想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扫除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机制上的障碍,例如解决工作量的计算不足、成果不能用于评定职称等问题,同时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将课程研究与开发的成果提炼、转换和实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3.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4.课题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职业技术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1) 下一篇:没有了